美文网首页
摘抄,巾帼堪比须眉

摘抄,巾帼堪比须眉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10-24 16:37 被阅读0次

    1945年6月26日,在联合国制宪大会上,一位身穿旗袍的优雅女士,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让世人敬佩。

    罗斯福赞美她是智慧女神,邓颖超赞叹她桃李满天下,董必武赞赏她精干不输男子。

    她说:“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丰满。” 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训“厚生”精神,便由此而生。所谓的厚生,指的是使人民的生活富足、充裕。

    而这位充满光芒的女性就是我国第一位女博士校长吴贻芳先生。

    下面,我们一起来跟随这位非凡的教育家,体味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如何无怨无悔地把自己“嫁”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感悟她如何用“厚生”精神,引领中国女子走向独立自强。

    01艰难求学,成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

    公元1893年,吴贻芳出生在一个羡煞旁人的幸福家庭,曾祖父是翰林,祖父是举人,父亲是秀才。在官宦世家的书香熏陶下,小女孩有了对上学读书的渴望。

    但她的父亲却思想守旧,认为女子只要懂得三从四德就好,执意让她和姐姐裹小脚,学女红。无论姐妹俩怎样据理力争,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姐姐试图吞金自虐未遂,终于换来了去杭州女学堂上学的机会。

    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吴贻芳倍感珍惜,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文化新思想,萌生了“读书救国”的宏愿。

    但看起来无忧忧虑的未来,命运却一次次向她开玩笑。

    公元1909年,父亲在工作上被诬陷“贪污”,并被罢免职务。为自证清白,父亲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从此,家中经济变得拮据,哥哥在四处碰壁的绝望之下,自尽了。一连失去两位至亲,不堪打击的母亲,一蹶不振也去世了。就连性格刚烈的姐姐,在母亲入殓的前夜,也万念俱灰,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接连失去四位至亲,巨大的悲痛冲击着这16岁女孩脆弱的心。这时的她,感到人的生与死,竟然如一张薄薄的白纸,瞬间便能灰飞烟灭。

    幸好关键时刻,家人拉住了她:“你上有祖母,下有妹妹,家里需要你!”于是,她不得不重新振作起来,重启求学之路。

    誓不向命运低头的女孩,把所有悲愤都注入到学习中去,希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轨迹。

    通过读书和思考,吴贻芳终于走出了人生的困囿,心境渐渐稳定了。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她进入金陵女子大学继续深造。

    公元1919年,在吴贻芳大学毕业之际,“五四运动”爆发了。作为学生会会长的她毅然中止毕业考试的准备,带领全校五十多位同学走上街头,全情投入到这场伟大的学生运动中去。

    她除了组织同学高举校旗,参与示威游行,还写演讲稿,和同学们上街对妇女儿童进行爱国教育的宣传。这个首届只有5名毕业生的女子大学,站在风口浪尖去参与学生运动,轰动了南京学界。

    年少的吴贻芳,面对命运的重重困难和挑战,始终昂起头,勇敢向前走。她逐渐从手无寸铁的学生走向更大的舞台,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发光发热。

    02独立求真,成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从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吴贻芳因缘际会,获得了前往美国攻读生物学博士的机会。

    本在求学路上越走越远的她,却因为一件事,放弃了深耕科研领域的想法,义不容辞地转向教育事业。

    公元1926年,一位澳大利亚政客来美演讲,他傲慢地说:“中国不能算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么落后无能……”听闻民族尊严遭到践踏,台下的吴贻芳愤然起身:“难道要把中国变成殖民地?这是对中国的诬蔑!”

    怒不可遏的吴贻芳当即写成批驳文章,发表在《密歇根大学日报》。她的严词驳斥,展示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坚定立场,激起了华人学生的爱国热情。

    吴贻芳深深地意识到,救国救亡是她当下最重要的事,为国家培养人才是她最值得投奔的事业。有国才有家,教育救国,她义无反顾。

    于是,在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后,吴贻芳毅然回到积贫积弱的祖国,担任母校金陵女子大学的第一任华人校长。

    她以“厚生”校训为旗,致力于实现“造就女界领袖为社会之用”的教学目标。她积极改革学校的教学大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例如一对一导师制、学分制等,这些教学理念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可谓独树一帜。

    然而没过多久,抗日战争爆发了,金陵女子大学被迫迁移,离开南京。在万里流亡中,她坚持多地办学,鼓励学生把人格修炼和国家使命结合在一起,积极参与抗战运动。

    她言传身教,把对师生“无私地承担起民族的危难”的呼吁变为掷地有声的行动。

    在日本围困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这位果敢无畏的女斗士动员师生、修女等各界女性,冒着生命危险,收容了大量的妇女和儿童。她们用瘦弱的血肉之躯,保护了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使他们逃过了被敌军蹂躏虐杀的悲惨命运。

    此外,在战场的大后方,她和师生们想方设法做了很多有益社会的工作,例如创办儿童行为指导所、创立儿童福利实验所等,倾尽己能为社会底层的妇女儿童排忧解难。公元1938年,她与邓颖超、何香凝等人一起,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抚育遭受战火灾难而流落街头的儿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国难当头之际,金陵女子大学的师生们展现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积极发扬“厚生”精神,为他人的生命而努力拼搏,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

    在抗战胜利后,金陵女子大学凭着这份沉甸甸的爱国使命感,成为南京最早复课的学校。这点不禁让教育界人士赞叹:“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此乃中国教育界之大幸!”

    这份把人生观、价值观与国家责任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家国情怀,使吴贻芳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教育家逐渐成长为社会活动家,不断延伸人生意义的厚度和深度。

    03 主张和平,成《联合国宪章》第一位签字女性

    拥抱和平和民主,是每一个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心底最朴素的愿望。

    公元1941年,因在抗战中表现突出,吴贻芳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成为国民参政会主席团中唯一的女性成员。她希望在民族危亡之际,紧密团结全国各界人士,早日重建家园。

    积极出谋划策的她,便组织“六人教授团”赴美宣传抗战,敦促美国开辟第二战场,以加速日本侵略者的灭亡。教授团声色俱厉的演讲,让大家看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意志,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公元1945年,作为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女性,吴贻芳前往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上台演讲时,她一袭素雅旗袍,戴金丝眼镜,梳中式发髻,用流利的英文侃侃而谈,精彩的发言获得了阵阵掌声。她成为了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名字永远留在了这个历史性的文献上。

    因为赏识她的才华和能力,国民党高层先后两次邀请她担任教育部部长一职,她却断然拒绝了。即使宋美玲把机票送到她面前,邀请一同前往台湾,她都不为所动。

    吴贻芳心里清楚,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正义事业才是自己倾尽毕生的追求,其他名和利都是过眼云烟。

    公元1949年,吴贻芳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了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后又成为了江苏省第一位女副省长。百废待兴,她以满腔热情投身到教育建设的洪流中。

    她深入教育第一线,进行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并很好地解决了师范院校和中学教师“缺口”的难题。她完善了教育工作发展规划,扭转了解放初期教育工作管理人浮于事的局面。她还特别注重儿童教育,并主张“育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终身任务。

    在新的征程上,她一心一意投入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中去。

    有人问她,当初为何让宋美龄碰壁,而现在又愉快上任呢?吴贻芳笑着回应:“前者是反动派的官衔,后者是人民的勤务员啊!” 字里行间流露出这位花中君子,淳朴而真挚的人生价值追求。

    为肯定她对社会服务事业、对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贡献,公元197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向86岁高龄的吴贻芳,颁发了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和平与智慧女神”奖。

    公元1985年11月10日,这位历经沧桑的老战士安详地告别了人世。

    吴贻芳在国家战乱和民族灾难的面前,以一名女性的果敢和勇气,守护了中国女子的教育阵地,更是以博大的胸怀,守护了中国和平民主的未来。

    04写在最后

    “他日良才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这是吴贻芳先生最喜爱的话,也是她一生的写照。

    她用自己奋斗的一生,很好地阐释什么是“厚生”精神,奉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使生命更加丰满。她以一种纯真的爱、无私的爱、执着的爱,将全部心血和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使她无愧于著名教育家的光荣称号。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永贻芬芳。让我们谨记伟人的高洁品德,努力当下,不负韶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巾帼堪比须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us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