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题行为背后,大都是依恋关系出了错。
为什么这样说?举个例子
晚上8点,12岁的明明还在和同学视频聊天,一会吐槽老师,一会八卦同学,他抱着手机笑到前仰后翻,而眼前的作业本却空白一片。
妈妈一再提醒,他就像没听见一样,几次之后,妈妈再一次提醒,明明喊道:“别烦我!”
妈妈压住怒火尝试跟明明沟通,还没开口就听明明吼了一句:“你什么也不懂!”然后就重重地关上了门。
如果你是明明的妈妈,会有什么感受?我想一定很心寒和无力吧!
是啊,我们努力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可为什么他还有拖延、叛逆、撒谎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呢?
又是为什么,他可以和同学聊得热火朝天,却唯独要跟父母针锋相对呢?
其实,那一句“你什么也不懂!”就是答案。
这句话背后,孩子想说的是:“你根本就看不见我,也不理解我,你凭什么管我?”
所以,你看,比孩子某个具体问题更需要解决的,是你们的关系。
你可能就问了,为什么孩子有问题,我要去改变关系啊?
答案就在今天我这本《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里。
这本书的作者是戈登·诺伊费尔德和加博儿·马泰。
戈登博士是加拿大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也国际儿童发展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从事儿童常见行为研究长达40多年。
这是什么概念?想想我们自己,除去孩子的学习时间,满打满算,我们真正陪伴他的有效时间,可能一天都不够1个小时。
而戈登博士面向无数个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研究了40年,可以说,他是比爸妈更懂孩子的人。
接下来,为你解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从依恋关系入手,带你了解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秘密,找到有效化解的方法。
所谓依恋关系,就是孩子和照顾者之间的特殊感情关系,而母子关系更是依恋关系的核心。
你会了解到,依恋不足的4种影响,依恋关系的本质,以及提升依恋关系的方法。
第一个重点,依恋关系不好的4种影响。
所有亲子冲突,都源于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孩子内心的需求得不到回应。
听到这句话,你可能问:“依恋关系不好真的这么严重吗?”没错,而且,现实比我说的还要严重。
为什么我会说得这么肯定?那就要先说说依恋关系不好的四大常见影响,分别是逆反心理、攻击性、欺凌和性问题。
先来说说逆反心理。
逆反太普遍了,就说孩子吧,你让他睡觉,他非要看书,你让他看书,他却偏要睡觉。
总之,你就觉得他想法设法地挑衅你,当然,这会让你暴躁和厌烦。
有个妈妈就跟我说,她女儿是个典型的叛逆小孩。
为了和女儿拉近关系,生日那天,她给女儿买了最爱的裙子,一心想着母女俩亲近到不行。
可她没想到是,饭还没吃完,女儿就嚷嚷着要跟奶奶睡。
妈妈强行拦下她,但女儿哭闹个不停,她最后威胁女儿说:“你今天要去奶奶家,我就把裙子给你剪了。”
一直耗到晚上10点,孩子还是嚷嚷个不停,她跟妈妈说:“妈妈,要不你剪吧,我还是想找奶奶。”
天哪,你试着感受一下这个妈妈的心情吧!孩子可是宁愿放弃心爱的裙子,也不要跟妈妈一起啊。
没错,这个妈妈几乎快疯掉了,她哭着把女儿推到门外,裙子也扔了出去。
让她更挫败的是,6岁的孩子真是边哭着边往奶奶家走,就这样,好好的生日,她和女儿哭闹了一整个晚上。
在跟我描述这件事的时候,这个妈妈还哭得一塌糊涂,在她看来,这是失败,也是背叛。
但我想说的是,表面上的背叛,背后都是冲突。
什么意思?就拿这个案例来说吧,我们看到的的确是孩子排斥妈妈,不理解妈妈的一片苦心。
但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依恋关系中受挫了。
当一个孩子在依恋中受挫时,他就会把爸妈的期待当成压力,把自己的服从当成是妥协,把爸妈的引导当成是摆布。
想想看,不顾爸妈的期待,不听爸妈的建议,也无视爸妈的苦口婆心,这不正是我们所说的叛逆吗?
为了让你更清楚,我想说说这个女孩的依恋经历。
因为爸妈工作很忙,女孩一直跟着奶奶生活,而在她3岁时,妈妈又有了老二,当然更顾不上她,而且,她还成了家人眼中“要懂事的老大”。
孩子不止一次跟妈妈说:“凭什么妹妹可以跟着你们生活。”
甚至,妈妈给妹妹换个尿不湿,女孩也在一旁大哭,说妈妈偏心。
当然,孩子这些行为被看到了,但她的话却被忽视了,所以,大家都觉得孩子很叛逆,不懂事,处处跟妹妹比。
现在想想,是不是很同情孩子?是这样的,她有多么排斥妈妈,内心就感受过多少想要却得不到的母爱。
所以,为人父母,我们一定要告诉自己,逆反只是现象,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爱。
再来说说第二种影响:攻击性。
说到攻击性,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情况,有些小孩想和另一个孩子玩时,他会对别人动手动脚。
比如拿头去撞人家一下,又比如去拽拽别人的头发和衣服。
结果可想而知,他俩不仅没有玩到一起,还打了起来。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明明是想接近,却去攻击别人呢?
因为爱和攻击是相似的,都是一种本能的生命动力,当一个人在爱上遇到困难时,就会选择另一种表达,那就是攻击。
关于是什么让一个人选择攻击?戈登博士说,是爱里的挫败感。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9岁的海伦在镜子前,生气地拿起剪刀,恶狠狠地剪掉了自己的头发。
妈妈很不理解,想问问海伦发生了什么,海伦握着剪刀朝着妈妈喊叫。
你看啊,虽然这个孩子没有说出具体的话,但剪掉自己头发和恶狠狠地喊叫就是她带有攻击性的表达。
是什么让海伦变成这样呢?
那段时间,她的爸妈整天吵架,一度闹到离婚,在海伦减掉自己头发之前,爸妈根本顾不上她。
这就是依恋不足对孩子攻击行为的影响,他可能不会明确告诉你:“我需要你关心我。”
但他会用一些偏激的行为表现出来,可能是攻击自己,可能是攻击别人。
我们总结一下,爱和攻击看起来是两个极端,但本质都是一种生命力量,当一个人爱里受挫时,就很容易选择攻击。
而孩子因为心智并不成熟,也因为对于父母依赖更多,所以,依恋中的挫败会助长他的攻击行为。
我们接着说说第三种影响:欺凌。
几年前,我看过一个关于校园霸凌的电视节目,有两个孩子。
一个孩子的爸妈卖麻辣烫,我们称呼他为赫赫,另一个孩子的爸妈捡破烂,我们称呼他为升升。
赫赫学习很好,性格比较内向,升升学习成绩很差,脾气比较暴躁。
有一次,班主任让赫赫去网吧叫升升回校。
就这么一件事情,升升却觉得是赫赫背叛了他,于是,放学后,跟几个同学对赫赫一顿暴打。
赫赫回到家一直捂着肚子,说要睡一觉,忙碌的爸妈也没有多问,但孩子再也没有醒来。
说实在的,这样的事情发生,真的很可惜,也真的很心痛。
冷静下来,我们不禁要问,赫赫怎么不告诉爸妈自己被打了?升升又为什么都不听听赫赫解释一下呢?
这就要回到今天的话题——依恋关系上了。
因为爸妈忙着挣钱,这两个孩子在亲子关系中都没有得到很充分的依恋感。
不同的是,赫赫变得很懂事,只报喜不报忧,而升升变得自卑和极端。
所以,受伤的赫赫选择自己承受,而升升,因为被班主任从网吧叫回来,他是羞愧和不爽的,他会觉得这是赫赫造成的。
甚至在他看来,赫赫背叛和出卖了他,所以,他用大打出手来缓解内心的各种不舒服。
《纽约时报》就做过相关研究:
“青少年每周离开母亲的时间如果超过30个小时,就有17%的概率会变成欺凌者和捣蛋鬼。
而相比之下,每周离开父母不超过10小时的孩子,只有6%的可能性会出现这种情况。”
可以这样说,欺凌本质上就是依恋缺失的结果。
因为依恋经验缺乏,孩子不懂得与人互动和交流,再加上小孩子又没有那么成熟的心智,就很容易在打斗中寻找和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依恋缺失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
最后,我们说到说说第四种影响:性。
书中有这样一个孩子,因为胖被同学排斥。
忽然有一天,同学们怂恿她和一个男同学发生关系,她一点也不喜欢这个男生,但她还是想答应。
因为她觉得这么多人看着,不去做多没面子,而且,她也担心,不这么做,其他同学会不理她。
幸运的是,孩子把这些苦恼告诉了心理咨询师,不幸的一幕才没有发生。
那我现在想邀请你把自己当成这个孩子,想想看,如果没有心理咨询师,你会寻求谁的帮助?是父母,对吗?
没错,那我们继续假设,假设你的父母是很传统的人,如果告诉他们,可能会迎来一顿训斥,你会说吗?我想你多半不会。
你看,一段可信任的关系会成为孩子保护自己的底线,相反,没有可靠的依恋关系,他会不顾一切去做同龄人怂恿他的事,哪怕是危险的。
说到这里,我想补充点心理学内容。
我们都知道,依恋是从孩子和妈妈的身体接触开始积累的,那你想想看,如果依恋缺失,什么最能代替?
不瞒你说,是性,因为这是所有身体接触中,最亲密的一种。
所以说,如果一个孩子出现早恋或者与性相关的问题,千万不要急于去评判他。
而是试着看到性带给了他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信任的关系中去帮助他。
好了,以上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依恋关系不好的四种影响,分别是逆反、攻击性、欺凌和性问题。
你知道了,这些看起来让父母头疼的问题,本质上都是依恋不足的衍生品。
那你可能就问了,如果依恋关系确实不好,而孩子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要怎么办呢?
别急,我会在接下来的两个重点里告诉你。我们先来看第二个重点:关系比问题重要。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很多父母忙着帮孩子解决问题,却忽视了关系。
心理学家西格尔就说:“亲子之间如果没有一条坚不可摧的关系纽带,那什么事都不会成功。”
真是这样啊,我有一个上初二的来访者,母女因为吵架来找我咨询。
孩子说了这样一件事,好朋友告诉她一个秘密,但没几天,很多同学都在传这个秘密,她很怕同学以为是她传出去的。
孩子把这个小苦恼告诉了妈妈,你猜妈妈是怎么回应的?
妈妈说:“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在意别人的看法?”“你一直这样吗?”
话没问完,孩子扭头就关上了房门,激烈的争吵就发生了。
你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吧,多大点事,至于吵到要咨询吗?
是的,在孩子看来,她就是接受不了这样的妈妈。而在妈妈看来,她受不了女儿这臭态度。
我们先不说谁对谁错,先来听听女孩的心声,她给妈妈发了这样一条短信:“妈妈,如果一个人告诉你受伤了,你先给她包扎,千万不要问为什么。”
看到这个短信,你是不是也很触动?我是很受触动的。
女孩告诉妈妈自己的小苦恼,并没有想听妈妈的分析,而是妈妈的倾听和陪伴。
其实,孩子大都是这样,他最需要的是爸妈的理解、接纳和看见,他根本没那么需要你的方法。
所以,精神分析流派一直强调:“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说完关系的重要性,我还要跟你聊聊“教养”,其实,教养最重要的不是技巧,是权利。
不要想多哦,我可不是说父母没有管教孩子的权利,我所说的权利,是孩子能够认同你教育他的权利。
说的直白点,如果孩子认为你没有资格管他,不管你用什么技巧,他都不会听的。
有这样一个新闻,孩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爸妈常年在外面打工,看到孩子吃饭不洗手,说话没礼貌,爸爸就教育她。
你猜孩子怎么回?她说:“你们又没管过我,你们吃完饭快走吧!”
你看,这就是管教权利的丧失,其实,不是孩子大逆不道,是她依赖父母的时间太少了。
所以,有句话说的好:“孩子依赖父母是教养权威的源泉,也是父母重拾教养权威的唯一途径。 ”
再给你举个例子,听好了,这可是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讲过的例子哦。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乌黑的房间里喊道:“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复道:“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说:“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你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和孩子的区别,他要的只是被看见,而我们却总是忙着思考。
思考如何教育他的技巧,也思考他语言合不合逻辑。
不管怎样,今天,我都希望你记住这样一句话:一旦父母把养育孩子看成一项需要学习的技能,就很难从与孩子的关系角度去看待问题了。
所以,不要一味用成人思维去解读孩子,而是试着从孩子角度,去倾听他要说给你的话。
然后,从一个爸爸或者妈妈的角度给予他爱。
好了,这就是第二个重点,关系比问题重要。
你知道了依恋关系是一切相处的基础。也知道了影响教养效果的不是技巧,而是管教权利。
通过前面两个重点,你知道了依恋不足的4种影响,也知道了依恋关系比问题更重要。
那就来到“如何做”的部分,也就是第三个重点:如何提升依恋关系?
我会跟你分享两个内容,一个是靠近孩子的4个技巧,另一个是有效管教的7个原则。
首先,我们来看看靠近孩子的4个技巧。
这4个技巧是想办法吸引孩子的目光,给孩子一些可以抓住的东西,无条件的爱和为孩子确定方向。
先说第1个技巧,想办法吸引孩子的目光。
说到吸引孩子目光,可不是说让你想方设法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是说先让孩子愿意跟你聊。
就拿网瘾来说吧,最重要的一步一定不是帮他戒网瘾的办法,而是先让孩子愿意听你说。
那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是怎么做的?一说到游戏,几乎就原地爆炸,变着花样说游戏不好,玩游戏不对,是吗?
我不得不提醒你,如果你把游戏当做天敌,孩子肯定不会听你说的。
你想想看,面对你很喜欢的东西,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东西”,你还会听他继续说下去吗?
所以啊,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说点孩子喜欢听的,或者用他喜欢的方式,比如用好玩的互动游戏。
总之,一定要让他感受到,和你沟通是愉快的,不是痛苦的。
再说第2个技巧,给孩子一些可以抓住的东西。
什么是抓得住的东西?
就拿小婴儿来说吧,为了让他知道你的存在,你会把一个手指头放到他的手心,或者捏捏他的脸蛋和肩膀。
一旦婴儿感受到你的存在,他会咿咿呀呀地跟你互动,这就像跳舞,他收到你的邀请了,也就是说,依恋建立了。
但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很容易忽视这一步,想当然以为他长大了,什么都听得懂。
所以,张口就是指责或者问题,假如他还没反应过来,我们就提高嗓门,效果怎么样?我们越说,孩子越是不听,对吗?
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错,是他缺少可以抓住的东西,就像婴儿时我们递过去的那个手指一样。
❤️️️❤️那要怎么递这个手指呢?其实很简单,再和孩子沟通时,试着增加一些积极的肢体接触和面部表情。
即便他没听清楚你说了什么,相信我,他也感受得到你的亲近。
从心理学上讲,这些行为会增加无意识的互动,什么是无意识的互动,就是走心的呀,也是最理想的。
第3个技巧是无条件的爱。
❤️❤️所谓无条件的爱,不只是孩子做得好表扬他,在他出现失误和困难时,更要去陪伴和鼓励他。
不然,孩子会认为,你的爱是有条件的,随着他逐渐长大,自然会远离你,依恋关系更是大打折扣了。
所以,尽量少用奖励和惩罚,多去听听孩子的心声吧。
第4个技巧是为孩子确定方向。
这个非常简单,就拿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举例吧。
有些小孩很喜欢哭,遇到难题哭,输游戏哭,想要一样东西没有满足也哭,就是大家口中“动不动就哭”的小孩。
那要如何为这样的孩子确定方向呢?
很简单,你可以帮助孩子给情绪命名,就像这样说:“宝贝,你现在很难过是吗?”
你可别小看这个情绪命名啊,它会让孩子感受到:“我被看见了。”
接下来,你才有机会和他一起解决问题。
说到这里,4个技巧就都说完了。你发现没有?这4个技巧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
那就是先看到孩子,再去解决事情,这也是我们这本书最重要的内容。
说完靠近孩子的4个技巧后,我们再来说说有效管教的7法则,它们是:
①用联系法而不是分离法。
②关系比问题更重要。
③允许并鼓励孩子流泪。
④孩子的积极意愿比行为更重要。
⑤给孩子体验情绪的机会。
⑥正面引导,不要错误示范。
⑦留意孩子的周围环境。在这里,我必须提醒你,你可以把这7个法则抄到纸上,贴在一个醒目的地方,因为它们很重要。
因为时间关系,这7个法则,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们挑选其中最有启发的3个来重点说说。
第一个我们要说的是用联系法而不是分离法。
什么意思?就是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你不要推开他。
比如把他关在小黑屋里,或者让他在一个角落里面壁等等,这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不可否认,孩子会在这样的冷静之后,跟你道歉和承诺。
但亲爱的,这样的强行冷却是会伤害你们关系的。所以,越是有问题,越是和他在一起。
❤️❤️第二个我们要说的是孩子的积极意愿比行为更重要。
🤟🤟 为人父母,你有足够方法快速控制孩子,但尽量不要这样做,除非涉及原则问题。
你需要扔掉“你要怎样怎样”“你必须样怎样?”“我告诉过你怎样怎样?”等类似的话,把它们换成:“我相信你会怎样怎样?”“你愿意试着怎样怎样吗?”“你想这样,还是想那样?”
第三个我们要说的是正面引导,不要错误示范。
这个很好玩,我给你举个例子,有个妈妈嫌儿子太吵,她呵斥道:“小点声!”
你猜孩子怎么说?他说:“你不是也在大声说话吗?”
所以啊,我们一定要清楚告诉孩子做什么,如果你不允许他做,那你也不要做。
以上就是第三个重点,提升依恋关系的方法,我们说到了接近孩子的4个技巧,还说到有效管教的7个法则。
看起来内容很多,但其实它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看见孩子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好了,到这里,你就了解了《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的全部精华内容。
我们分三个重点进行了分享:
第一,我们说到叛逆心理、攻击性、欺凌行为、性问题打都是依恋不足造成的。
第二,你知道了关系要比问题更重要。
在亲子教育中,依恋关系是一切的基础,而最好的教养方式不是拥有技巧,而是拥有管教权利。
第三,我们说到提升依恋关系的方法,你知道了靠近孩子的4个技巧,也知道了有效管教的7个法则。
解读结束前,我邀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的孩子在你面前说了这样两句话:
“妈妈总是对我说,爸爸妈妈最爱我,我却总是不明白,爱是什么?爸爸总是对我说,爸爸妈妈最爱我,我却总是搞不懂,爱是什么?”
没错,你可能听出来了,这是一首儿歌,这也是大部分亲子关系的现状:很多家长都以爱为名,但孩子却感受不到,真的很可惜。
一个5岁的孩子说过这样的话:“你什么都不让我做,为什么你还说爱我?”
你看,我们愿意重金给他报很多课外班,恨不得给他最好的一切,却往往忽略他最重要的感受。
不得不说,亲子关系之所以冲突不断,大都是父母根本看不到孩子的内心需要,而孩子也无法体会到父母的用心。
可以用的技巧可以说无穷无尽,但为人父母,孩子最想要的是看见,是爱,是接纳。
最后,我有个小提议,让我们再来一起说一遍心理学家朱利叶斯·西格尔的话吧:“亲子之间如果没有一条坚不可摧的关怀纽带,那么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