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于永正老师退休后的反思,颇有同感。我也是晋级后的这两年,感觉教育教学没有以前功利了,急躁了。可以沉下心来,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是更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终身发展了。
于老师说:假如我回过头来再从事教育,我会视学生为朋友,我甚至不会称他们为“孩子”——叫他们孩子,那意味着我是长者,“平等”就不存在了。低年级的学生称“小朋友”,高年级的学生称“同学”,同学同学,我们是一同来学习的,是平等的。
我班的班规办法是学生民主制定的。自己制定印象深刻,严格遵守。班级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集思广益想解决的办法。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主人翁意识,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犯了错误,我可能还会请他们到办公室里谈谈,但是我会为他搬一把椅子,放在我的身边,请他坐下,我甚至还会为他倒一杯水。
我可能很严肃,乃至于严厉,但不会再说“你呀,瞎子害眼——没治了”之类的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我会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告诉学生什么叫尊重、平等、民主。
因为我性格温柔,和蔼可亲,所以一旦有学生犯错误,就要故意发火,疾言厉色地对待学生,让学生心有忌惮。但以后尽量克制,不要说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
于老师说:我不会再愚蠢地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被我戴过“差生”帽子的人。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差,要么数学考不及格,要么语文考不及格。每次考试后,我都要宣布分数。念到他们的成绩时,我还故意在分数的后面加一个“大”字:“李健——50大分!”
这种话对学生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呀!如果说体罚伤及的是皮肉,那么语言伤害的则是心灵。皮肉受伤有药医治,而心灵的创伤却无药可医。现在我明白了,人人都是一个大写的“人”,人人都有尊严、有人格,人人都应该得到尊重。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生下来就千差万别,正因为千差万别,才有灿烂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不能单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文化成绩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可惜,我认识得晚了。如果我再从事小学教育,我会经常把十个手指头伸出来告诫自己:这就是你的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有了这样的学生观,我会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知其长短,让每个学生扬长避短,甚至让一些人变短为长。我会让每个学生喜欢我,爱上学,爱读书,爱思考。人人尽力了,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东方不亮西方亮,分数实在没有多大意义。
我记得三中校长就告诫过他们学校的老师,一定要善待差生。因为尖子生都飞得很高,飞得很远;中等生也发展在二三线城市;只有差生一般生活在我们的身边。给差生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鼓励,她们会更感激你,最起码不会怨恨你。
于老师说: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但多读,还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多背点经典诗文。因为我明白了,学语文靠的是“童子功”——12岁以前,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这期间,人的记忆力最好而理解力弱,一定多背。幼学如漆,小时候背熟的东西一般不会忘记。
我会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和动笔写作的习惯。因为我明白了,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习惯,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人一生以读、写为伴,才会有成就。
现在我就认识到了,我们学校也认识到了,一定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今年我校举办了第一届读书节活动。这周就有阅读笔记评比和好书分享交流会。在我的鼓励督促下,同学们都认真地准备,期待他们精彩的表现。期待我校早日成为有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
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在反思中改变,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