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在阵阵雨声中,我们迈入了“三伏”天。
我们都知道,古代用天干地支记载时间。按天干地支计年法计算,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为初伏,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我们就进入了每年最热的“三伏”天。
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造成了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比如,2019年是7月12日入伏,而2020年为7月26日。尽管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同,但是,每年入伏日期却一定是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既是极热时期的三个阶段,也是由夏向秋转化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日期如何确定呢?按照古人的规定,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初伏和末伏的时间是固定的,都是十天,而中伏天数却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所以,每年的“三伏”天,有可能是三十天,也有可能是四十天。比如,今年的“三伏”,就有四十天;而明年,“三伏”却只有三十天。
“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盛夏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到了“三伏”,热量聚集到最大化,天气才显得最热。所以,民间才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之说。
伏,是指“伏邪”,即古人称为“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之一的暑邪,因天气炎热,人宜伏不宜动,故伏也含避暑之意。按古代阴阳辩证观点,阳极阴生,热中伏寒,极热中潜伏着寒冷的因子,所以,古人起名极热之时为“伏”,我觉得不仅很有道理,而且颇有哲理。
“三伏”天来了,记得纳凉避暑哦!
今日入伏啦 2020:雨中入伏 阳光总在风雨后 盛夏的雨珠2020:雨水伴随着夏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