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孩子来到世界之初0一6个月的共生关系是正常的,随着孩子长大,就要不断去发展自我,最终形成独立个体。
可是在我们很多家庭中,孩子和妈妈的共生现象是很普遍的。我又想起到武志红老师讲的“粘稠状态”,中国家庭更讲究“孝顺”,这个“顺”之中包含着一种裹挟和吞没。
病态的共生:让人仿佛在粘稠的,像糖浆一样的液体中游泳,但液体的密度和粘度太重,你的手脚像被绑住一样难以伸展,时间越长,痛苦越深。
这是说,某种爱本身特好像糖,但是最后因太粘稠仿佛把人彻底吞没一般,大过沉重。犹如妈妈对孩子一直表达说:孩子你对我来讲太重要了,我的生命中只有你。我都是为你好,你一定要听我的。
看到共生关系里也有一份无奈,比如有可能由家庭中父亲的缺位,导致妈妈和孩子过度紧密。印象中有一个短视频就是妈妈一生和孩子的脐带相连,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妈妈都会用手中脐带去牵制孩子,最终孩子和妈妈相依一生,亳无自我,痛苦至极。
这种共生关系最终导致每一个自我都没有足够的空间成长和强大。父母开始相信,孩子的一切都是我们该管的事,就像我们要占有他们的每个想法、支配他们的每个行为。家庭分不清:关心爱护孩子是一回事,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将彼此束缚牵绊,而且对下一代更是不利。“妈宝男”、“啃老嘴”可见一斑。
40多岁的女性自己家庭孩子都二十来岁了,还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要自己70多岁的父母来照顾日常生活。这除了享受亲情,会不会是一种无法真正独立成熟的表现。
很明显父母作为你的照料者的责任已经完成,你有追寻自己生活的自由。
好像我也更明白了曾经爸爸和奶奶之间的“争吵”,那个迷失的“成年的孩子”一直为了芝麻绿豆小事像他孩子时那样和奶奶争执。最大的渴望是要奶奶的一份认同,“他才是家里最懂事的孩子”。他感情上依赖奶奶,哪怕他到了60岁的年纪,他仍期盼着奶奶会像他理想中的妈妈一样支持他认可他,哪怕奶奶并不是他心中“慈母”形象。
我们的长大是需要尽快学会欣赏父母原本的样子,把父母从我们的理想形象中解放出来。
同时我们需要承担起责任,构建更成熟的心灵,停止用理想去设想我们的孩子,尊重个人的独特性。解开对对方的束缚,清晰界线感,让我们都更加有创造性地去追寻下一步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