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城市的排名问题是自带流量又容易“引战”的。每年,国家的有关部门、专业机构或者媒体都会发布各类城市榜,所留下的争论,比如一线城市的排名到底是“北上广深”还是“上北深广”;还有人干脆说“广州已经退出一线城市”了,我看过一本书,名字就叫这个,是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营商环境和创新能力”来评价城市的,这四个标准更像是对产业园区的考核,反正我喜欢广州的理由和这四条都没有直接关系,料许多老广应如是。
这几年有一份很热门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把全国的地级以上的城市分成了6档,差不多是定义和做实了“新一线”这个概念。“商业魅力榜”的评价维度有五个: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人的活跃度、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未来的可塑性。组合起来,是一个广义上的商业文明。多年以来,成都一直排在“新一线”榜单的第一,大有坐五望四取代广州之势,我遇到的好多杭州人和重庆人都表示不以为然,我每次到武汉,也听当地人自豪地说“我们这里是一点五线城市”。可见,有了标准不见得是争论的结束,往往是争论的开始,一套抽象的标准落实到一座具体的城市头上,能不能真的描述这里的真实生活呢?
这个夏天正是第一届“00后”大学生毕业,开始选择今后工作和生活在哪里的时候。凡是有作为的城市,都在积极地“抢年轻人”,那么年轻人是在用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城市呢?
他们早就有了自己的选择模型,还搞了一个自己的城市榜单,称之为“宜居城市101野榜”。这个榜单的结果和什么一线、新一线的排行关系不大,是这样的:长沙排第一,昆明排第二,接下来是成都、珠海、南宁、大连、无锡、重庆、贵阳和青岛;而第10名到20名是苏州、西安、厦门、沈阳、佛山、泉州、广州、天津、宁波和惠州。
这个榜单有意思了,我们首先就会发现:哪些是过去以为很重要的标准,如今在他们看来已经不重要了?
比如为什么没有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十有八九是因为房价。
在他们的各种讨论里,最一致的条件就是房价要在1万元上下,均价高过太多的,就算是好吃、好玩,有地域文化魅力的广州和厦门,排名也要被拖后不少;如果房子的均价过了4万,那就基本不考虑了。要是有人从经济常识的角度告诉他们:房价高是城市竞争力的硬指标,它和个人的发展前景、收入水平都是正相关的,这些中心城市的房价下跌风险反倒是相对较小的。那么他们没准儿要引用一个梗来回答:“那是我想不想的事儿吗?”
这个梗来自脱口秀演员邱瑞的段子:“租房软件上有个特别气你的一句话呀,它让你输入你想住的地方。我是想住郊区吗?我坐地铁有瘾啊?那是我想不想的事儿吗?我还想住故宫呢。”
另外,城市拥有多少家上市企业、世界500强和互联网大厂,这类指标现在也不那么受关注了。这和我们前天说的“低欲望社会”有关。传统的薪酬和岗位激励对今天的年轻人像是一种“空转”,就算是企业愿意支付一倍的用人成本,也未必能换得回来一倍的工作热情。在他们的讨论里,对工作的普遍要求是要保证周末双休,通勤路程不能太远。有好多人喜欢分享自己从深圳搬到无锡和泉州以后,再也不用深夜2点还在灯火通明的CBD里加班了,他们发现城市和人一样是在清早逐渐苏醒,在入夜渐渐安宁的,虽然薪酬比从前低了将近一半,但是生活节奏舒缓,人也变得安闲自在了。如此说来,昼夜不停摆的商业繁荣也不是他们公认的标准了。
至于那些在上一轮城市建设里,各地都以极大的热情和成本在修建的所谓魅力景观,可以说是完全不重要了。我是从来没有看到有谁会因为一座城市拥有多少豪华、超高层的地标建筑,有多少大型喷泉广场或者新修的文化步行街,以及什么唐城、宋城、三国城之类的“仿古风情园”而选择留在这里的。要是这座城市里有那种特别“放飞自我”的奇葩的地方,比如长沙的万家丽广场、贵阳的花果园艺术中心,倒是会成为讨论热点,不过那是玩梗用的,并不构成正经的吸引力。当年盲目的国际化、摊大饼,所造成的环境窒息、平庸乏味,如今成了拖累城市的负资产。我每次从一个城市的机场出来,看到沿途密密麻麻的、顶着容积率和消防要求的上限所修的大片高层小区,都忍不住琢磨将来的人该怎么拆它们呢。
相反,如果哪座城市里还保有一片旧城区或者古城墙,城区中心地还拥有一大片森林和绿地,那是明显的加分项,总是会被选择这里的年轻人作为一种幸福的来源“晒”出来。
咱们再来看一看,对他们构成吸引力的条件都有什么?
对于医疗和教育这些城市实力的硬通货,我们从略,那是各种评选标准里都要考虑的。
观察这些“野榜”上的城市,第一大吸引力是在生活方式上的。代表城市就是排在第一的长沙、第三的成都,这两座城市首先是房价“经济适用”,长沙在新一线城市里的房价是最低的,成都的房价也只排在中下游。
它们的吸引力在于日子悠闲、有烟火气、消费适中。长沙人的标签是“会玩儿”,性格豪爽洒脱,文化娱乐行业发达,深夜排挡的小吃也是既多又好,过了午夜十二点还要排队,当真是“好挤、好乱、好快活”。成都即便是这几年里有大量的人口涌入,也还是没有改变悠闲安逸的传统精神内核,成都人是如何好吃和好玩咱们不用说了,他们在今天还保持着一个难得的习惯,叫作“摆”,也就是在茶馆里摆龙门阵。即便不会说四川话,在街边、河边看着他们摆,也可以对生活有一番新的体悟:“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必呢?”——这句话应该用四川评书艺术家李伯清的成都话来说才行。
南宁和贵阳这两座地处华南,过去存在感不太高的省会首府城市,入选这个“野榜”的前列,可以说是生活方式、生活成本和环境的综合考量。这两座城市的绿化率高,南宁马路边上的棕榈树、土芒果和大榕树,都是我们在北方植物园的温室里才能见到的,选择南宁和贵阳的年轻人们喜欢那里生活节奏缓慢、压力小、夜生活丰富。他们说:“卷筒粉4.5元一条,老友粉14元一碗,对折耳根完全没有抵抗力。”
我虽然体会不了折耳根的妙处,但是我理解以夜市小吃做标准的理由,夜市需要宽松和悠闲,而小吃需要低成本和长时间的滋养,这都代表了一种生活节奏。
年轻人选择城市的第二个条件很简单,也很浪漫,就是得靠海,有海景就能加很多分。代表城市是大连、青岛、宁波、泉州、珠海等等。
这里要插一句了,我们沿着中国的地图把野榜上的热门城市全看一遍,会发现“宜居”是个很难定义的体验,也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够同时满足有关个人发展、地理、气候、文化和生活的各项指标。而且这些指标也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南方人是适应不了北方的寒冷,而北方人也习惯不了南方的寒冷——是冬天屋里的冷。只能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而这种能够选择城市的机会,是从前的中国人没有过的。
如果你把日照时间看得很重要,那么重庆和成都就不能考虑了。很多人喜欢到丽江去寻找灵魂,咱们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丢在那儿的,如果对高原反应敏感,那就要慎重了。要是你受不了蒸笼一样的褥暑天气,那可能就不适合住在长江边。鹤岗因为超低的房价红火了一阵,其实东北的一般地级市、资源型城市的房价状态都和它差不多,我这里只提醒一件事,我们那儿每年是有长达6个月的冰冻期的,交通成本比较高,这是要慎重考虑的。海边也一样啊,生活在海滨城市的居民更喜欢在山里买房,他们都说房子离海近了太潮了,连铁栏杆都锈得快,更何况是人,而且海上常常会有大风和极端天气……
不过喜欢海滨的年轻人答得好:“我不管!只要是能看到海,就可以治愈一切的不开心。”可也是,你在黑龙江过一个冬天,就能理解我们黑龙江人对海南的狂热,对了,这个榜单上是没有海南城市的,因为我听到的一个说法是三亚这座城市是“外热内冷”的。很可能是因为城市的历史太短,完全被旅游业覆盖了。
我在《城市画报》的报道里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的故事,他在内陆城市长大和工作,过去的工作薪水很高,但是每天忙碌到负能量爆棚。辞职以后在威海租了房,找了一份课程顾问的工作,收入并不高,但是他一想到下班的路上就可以看到海,就觉得有盼头,假日里在海水浴场租一把躺椅,就可以躺一个下午。从气候和区位来说,渤海湾的这几座城市确实是条件相对折中的。
选择城市的第三组条件就是交通。无锡和苏州向来是热门选择,榜单上的描述是“坐半个小时高铁就可以去隔壁城市吃碗面”,这就是发达的城市带的综合魅力了。
此外还有气候。地处中国最南端的昆明在“野榜”上能够排到第二位,核心价值还是四季如春、空气纯净干燥、天高而蓝、鲜花繁茂,城市化水平又比大理和丽江高。
把这个榜单放在一起,总结一句年轻人的心声,那就是“生活比工作重要,感受比经验重要”。相比从前,他们显得更“保守”,不那么忧虑自己“普通人”的身份了,他们在理想的城市里也不是要寻找都市剧里演的那种时尚、紧张的生活,而是要过轻松自在,不去和谁比较的日子。这有什么不好吗?反正我觉得挺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