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双碑的碑

双碑的碑

作者: 景平文化艺术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20-03-12 09:08 被阅读0次

铜川清朝出了个清廉道台官

作者:

    清朝乾隆年间的湖北催粮道台崔乃墉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同官县(今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人。是铜川历史上任职道台官职为数不多的几位之一。我写此文,不是因为他官高权重,名声显赫。主要是因他是一位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好官;也是因为他是一位才高八斗的好文人。

崔乃镛

      崔乃镛,(1681-1754),字伯璈,号餐霞,陕西同官县陈炉镇西堡人,清康熙辛丑(1721年)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雍正二年(1724年)出任云南寻甸州知州,八年六月题补曲靖府同知,后经翰林院侍讲提督云南等处学政巩建丰举荐:“品行端方,才具适用,办事勤敏,操守廉介”。九年四月雍正帝砂批提任为东川府知府,在云南供职十四年。乾隆二年(1737年)六月升任湖北督粮道台,在任三年被权臣诬陷而停职。乾隆七年(1742年)六月被贬职羁绊于陕西渭南。至此,闭门著书,不问朝政,时年六十三岁,在外作官共二十一年。乾隆十年(1745年)他以过人的机敏,逃脱了发配边疆之危,终于归宗故里,续写了《崔氏族谱》,与靳超随访,完成了东川之作——《炉山风土志》,撰写了《易经约函要义》等著作。

崔乃墉故乡留存下来的唯一的建筑物(李晓信摄影)

        乃镛在翰林供职三年因蜀抚之请,调任云南寻甸州。日以民事为务,“宁息之,勿扰之;顺导之,勿逆也。”不以纷更张弛为事,故遭新任云贵总督鄂尔泰“因循”之责,崔据理严词反驳,后双方达成共识,乃着力于兴修地方水利,日以农事为重,鄂尔泰称其“善哉”,并奇其才。先生气宇严峻,同僚弗怵,议论此人克大勇。

      乃镛治云南东川,东川原为四川辖,连接云贵、逼近乌蒙、疆界地形险要,乌蒙土官凶恶成性,骄悍横肆,为民大害,赋税粮草难能收交,故御批归滇。东川与寻甸州相连,乃镛深知民情,恩威兼施,妥善治理。之后他又致力于兴厂办矿,从事铜、铁矿的开采与冶炼。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序言中饮用了崔乃镛在东川地震纪事中一段话:“厂人累万,厂有街市巷陌”。又说:“厂数百硐,硐千百砂丁(矿工)。一硐有七十三尖。尖者,各厂取矿之径也。每尖至少十四、五人。大抵厂商聚‘楚、吴、蜀、秦、滇、黔’各民,五方杂聚,谁为亲识,贪利忘躯(压死),盖不知其凡几”。一个厂人数多至一万,砂丁来自各省,被厂商役使,“死亡等诸蝼蚁”。由此,充分揭露了资本剥削的残酷性,连封建官吏崔乃镛也认为“亦残甚已”!这段话表明了云南采矿冶炼业规模之宏大,又显示了设施简陋和厂主剥削压迫给矿工带来的悲剧命运,表现了崔乃镛对劳苦大众的极大同情心。

      乾隆二年升任湖北督粮道台,同僚庆贺为美缺,前任官员克扣运丁,侵吞库帑、盘剥漕粮,无不中饱私囊,载宝而归。他到任后,愤其罔上害民,悉取而革之。因此触痛了新任湖广总督班弟、刘云翔等权臣和地方官德沛等贪官污吏,他们捏造崔乃镛解漕赴准,擅动存公银两,以及湖北巡抚崔纪包庇袒护崔乃镛等罪名,枉奏朝廷,乾隆帝御批:“交部严察议奏”,剥夺了崔纪“督参抚审”之例,乃镛受审三年,于乾隆七年被革职,幽禁渭南,为徒胥伍。此时他感慨的说:“功不建,名不著,悠悠随口实”。其丈夫气不衰,并以著书奚补于世。

      后来,乾隆皇帝得知崔乃镛之罪纯系诬陷,便连下三道圣旨,召其回朝,官复原职。惜年事已高,均以年老多病而谢辞,据说第三道圣旨来时先生已不在人世。对此,他还亲笔书写了一幅对联:“隆恩浩荡虽慕耕亦慰暮景,飞扬跋扈岂能为贤宰竖将”。抒发了昭雪慰暮景,忠心为国民的情怀。这幅对联及一幅圣昭后人仍妥善保存。雍正十二年,他用自己的积蓄,远从云南为陈炉窑神庙铸购了五套紫铜香炉等祭器,现四套已失,仅存一套在陈炉陶瓷厂,炉座和香筒下镌有“同官县陈炉西社邑人崔乃镛敬献”字样。他任云南寻甸州知州时还参与雍正四年西社窑神庙的重修署名。

      崔乃墉个人著述颇丰,尤其是遭贬以后,平心静气、专心著述,成书颇多。他创作的诗歌《庐山山居歌》《陈炉八景》《咏陈炉镇》被选录在《同官县志》志书内,其中《咏陈炉镇》七绝  十首,其中部分内容被选刻在铜川市王益区市区的红旗桥上的汉白玉护栏板上。

      先生的正著有《易经约函要义》四卷,滇楚纪实之作有《梧凤笔记》四卷、《芒部遗迹》六卷、《钟峰石鼓》二卷、《石安见闻》、《江上烟波》、《东川地震志》等遗著。陈炉专著有乾隆二年春在东郡官舍撰写的《炉山风土志》二卷、乾隆十四年在陈炉故居为原《炉山图歌》二首。他一生求真务实,在当时看过他著作的姻亲靳超说:“先生诸作,尽皆有所感愤而发也”。官居东川府,十分思念故土,先作《炉山图歌》以寄志,后作《炉山风土志》则为民生之忧,真实反映炉山凋敝之象,颓靡之风,写实而不粉饰,他期望诸贤感奋兴陈,实为匡救之志也!他在诸多著述中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描述故乡胜景,诗里行间充满乡情、瓷情与民情,他为陈炉昔日辉煌而骄傲,也为发展现实而忧思感叹!更为再度振兴而呼吁。他不愧是陈炉先民中值得崇敬和学习的典范,正是他这样一批先民和能工巧匠,才使陈炉有了清代中叶直至民国时代的繁荣昌盛。乃镛一生刚正不阿,才气过人。不畏权势,勤政爱民。虽仕途受阻,仍不失气节,为国为民颇有建树,应为同官一代名宦,受人敬仰。

    先生在操劳国家大事之余,念念不忘思乡之情。关于先生的记述,在《同官县志》志书中多处可见。

      一是建置沿革志  四、乡镇区分  6.陈炉镇  文中记载:【“惟崔家堡系明崇祯丙子所筑(据清乾隆间镇进士崔乃墉炉山风土记所附庐山图歌跋语,谓崔家堡作于其曾祖竹公,当崇祯丙子丁丑间,以避流贼之乱;居民于承平后尽移去,惟其家守旧庐百余年云。按今崔氏旧祠尚在堡中,兹附录此歌,以明二百年前本镇之景物。)”】(《县志》在这里记载了先生的《炉山风土记》本文附在诗文里供大家欣赏)。

      二是艺文志  八、史地  (2)地志  炉山风土志二卷(清崔乃墉撰。)这段文字记述长达三页半,先生在此写到他家所居的崔家堡,“然居民以堡内地狭,而往来耕陶,朝夕佛便:升平日久,尽移而去。惟余一家守此旧处百有余年矣。”等语。“耕陶”二字说明当时的住户,既有种地的农民,也有以陶业为生的业主或工人。文后又附了《炉山山居歌》十首中的七首。

      可见先生在铜川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学识水平。

      这里和大家共同欣赏一下崔老先生的几首诗文。

一、咏陈炉镇

其一

岭上栖云岭半霞,苍崖碧树出人家。

层层洞口琼云护,九岛三山向背斜。

其二

有巢营窟周陶复,寥寥千家烟火迷。

山外遥看长不夜,星流月奔互参差。

其三

轮旋转、地浮空,范土为形物象工。

赤炭洪炉如炼石,前民利用酬神功。

其四

滚滚山涛屹不流,平陵北斗俯沧州。

秦中胜概非云避,却又人凝海上楼。

其五

桑麻鸡犬升平世,不用渔舟夹岸寻。

试以东峰舒凤嘨,绿云黄稼满秋岑。

其六

兴山古刹一荒城,丹壑绮宫茂草生。

布施金钱谁攫去?幽期胜概思纵横。

其七

南山北壑陂陀阴,石洞层楼古柏森。

著屐(ji)偶来幽兴剧,疏风口口鸟知音。

其八

雨霁(ji)山山翠欲滴,芙蓉剑削碧空秋。

鸿蒙辟后今千载,时有光华斗逼牛。

其九

万壑千峰向面齐,摩肩舞袖竟攀跻。

石门屹立凝寒峭,宗望于今北斗题。

其十

有书谁敢溷(hun)名山,曳杖逍遥访道还。

岳陇相亲留逋(bu)客,红尘紫陌隔云间。

李晓信 2020年2月4日录于《同官县志》

其中选刻在铜川红旗桥上的三首如下:

其三

轮旋转、地浮空,范土为形物象工。

赤炭洪炉如炼石,前民利用酬神功。

    这首诗,前一句生动的描写了陶瓷制作现场的拉坯成型过程。后一句描写了陶瓷半成品入窑烧炼的过程,以及手艺高超的窑工烧出了优质的产品,是为了酬劳窑神的,心里还认为是窑神保佑的结果。表现了同官人老实厚憨的秉性。

其六

兴山古刹一荒城,丹壑绮宫茂草生。

布施金钱谁攫去?幽期胜概思纵横。

    兴山是陈炉北堡的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古庙。这首诗是说家乡的这座古刹变成了荒城,红墙绮宫长满了杂草。为什么呢?因为不知“布施金钱谁攫去?”所以,不由人想了很多很多。这样的乱世,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满清政府的极大不满。这首诗是作者的战斗之笔、控诉之笔。是愤慨之情。是正义的呼喊!

其十

有书谁敢溷(hun)名山,曳杖逍遥访道还。

岳陇相亲留逋(bu)客,红尘紫陌隔云间。

    这首诗是鼓励读书的励志诗。第一句中的“溷”是凌乱、肮脏的意思。第一句是说有知识的人,谁敢、或者谁愿意肮脏了名山。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曳杖逍遥访道还。”第二句“岳陇相亲”留的是逃跑或逃亡的人。“红尘紫陌”距离我们很远,有什么要紧呢?

    这三首诗即可说明历史上同官本乡本土的道台官,崔乃墉先生的诗歌写作水平。其他七首限于篇幅,不再详细解释。再看先生创作的七古《炉山山居歌》二首

二、炉山山居歌

    崔乃墉在这首诗歌里写的就是此照的这个山头。当地人叫“西堡子”。照片中的小·路就是先生诗歌中·写到的唯一的一条路。现在还有崔家的后代居住在此。(李晓信摄影)

当年曾祖劈山居,不作高堂与华屋。

砖甃(zhou)为硐山木椽,布置炉山之西麓。

此宅还以砖甃城,三面临壑不可行。

惟有东来岗岭接,盘曲纡回达柴荆。

于我历四世,子孙相传莫改易。

土楼集有万卷书,衣之食之生养计。

洛中岂无盛豪华?西京剩有阀阅家。

不如幽且雅,何减秦人之桃花?

四十年来沦隐乐,布袍潇洒甘藜藿。

好友南堡与北堡,清京(静)山寺高寄托。

谁知一出西堡门,十五春秋隔山村?

萍踪泛海何时定?想像炉峰劳客魂。

客魂欲归不得归,聊画吾炉朝夕依。

寻索荒径每独徃,指于两雏(chu)认庭闱。

西南山在半山出,欲指炉山不可得。

神魂追想彷徨间,悠然如见庐(炉)山色。

觅得赫蹄一幅素,倩君点染好笔力。

四围傍拱向中锋,石城高护环堵室。

参差向背皆村落,槐柳桐樗(chu)多树植。

绿山循涧小桥边,瓦砾石路亲可即。

缅想谁在斜阳中,缅想谁在洞庭侧?

更知何人酒醉邀,更知何人杯茗集。

欲呼不应空想像,潸然涕洒墨花湿。

何年身到不夜峰?前崖后崖炉烟黑。

朝暾(tun)暮霞照布袍,当时友好相亲随。

只恐彼此老不待,中间无限悲胸意。

一边看山一边思,难将此身入山级。

堂上客问何处好?山桃花满媚春日。

终南白云在天边,高隐之人神仙匹。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崔道台的思乡之情。全诗共30句。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隐隐惦念之情。诗歌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家境情况。炉山山居是曾祖(老爷)竹公所建,因为家穷,选址选在了一个别人都不愿意选的高崖嘴上,三面悬崖,无路可行,只有一条小路可行。没有建设高堂的房子与华丽的房屋。“甃”是用砖砌的井架或池子等。这里指用砖砌的窑洞。位置在陈炉炉山之西麓。也就是西堡一带。但地势险要“三面临壑不可行”,只有东面可与“岗岭接”,就是说四面只有东面一条出路,还是盘曲纡回不好走的山路。就这样的住处“于我历四世,子孙相传莫改易。”第二部分写的是童年苦读阶段。“土楼集有万卷书,衣之食之生养计。”说明·崔家是书香门第,知识就是“生养计”。自己已经四十岁了,没有沦为隐居与取乐的生活,而是“布袍潇洒甘藜藿。”穿着布袍自认为很潇洒,“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用。“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心脏形,花蓝紫色,茎和叶有香气,可入药。俗名:灰灰菜。这里是说甘心吃着野菜,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好友住的南堡和北堡都不错。第三部分写的是思乡之情。自己上学高中了进士,任职朝廷已经十五年了,先生认为做官是“萍踪泛海”,说自己像浮萍一样飘荡在海上,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先生在二百多年前就认为做官就是现在人说的“下海”而现在人却不认为作官就是“下海”,反而认为作官真的就是作官是的。可见先生的料事如神、远见卓识。这时,他身居外地,想念家乡的“炉峰”,但又欲归不得归,怎么办?“聊画吾炉朝夕依。”就画一幅“炉山山居图”挂在室内,朝夕可见,以解思念之苦。“寻索荒径每独徃,指于两雏(chu)认庭闱。西南山在半山出,欲指炉山不可得。神魂追想彷徨间,悠然如见庐(炉)山色。觅得赫蹄一幅素,倩君点染好笔力。”这四句是说为聊解思乡之情,先生每每找一处荒山野岭,独自前往,有时也带着两个儿子,想指给他们看,哪一座山峰很像咱们家乡的山峰。但遗憾的是西南的山,没有那么美妙的炉山特景,神魂追想正在彷徨时,“悠然如见庐(炉)山色。”忽然眼前一亮,炉山如在眼前。好像“觅得赫蹄一幅素,”得到了一幅炉山的素描画卷。“倩”是美丽、美好的意思。这位壮美的君子真是好笔力呀!第四部分写画面景色。“四围傍拱向中锋,石城高护环堵(斗)室。参差向背皆村落,槐柳桐樗(chu)多树植。绿山循涧小桥边,瓦砾石路亲可即。”“樗”指臭春树。先生看到画面上用瓦砾石头瓷片铺就的路,感到特别的亲近,好像故乡就在眼前一样。第五部分写看画之后的想象。缅想谁在斜阳中,缅想谁在洞庭侧?更知何人酒醉邀,更知何人杯茗集。欲呼不应空想像,潸然涕洒墨花湿。想来想去,潸然泪下,打湿了画面上的墨迹。弟六部分是描写先生思想回家的急切心情。“何年身到不夜峰?前崖后崖炉烟黑。朝暾(tun)暮霞照布袍,当时友好相亲随。只恐彼此老不待,中间无限悲胸意。”“暾(tun)”意思是初升的太阳。在太阳升起的时候,一群发小聚在一起在炉山上下跑来跑去,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时间不等人,只担心彼此老了怎么办呢?想到此,生出了无限的悲凉之意。第七部分描写作者的理想目标。“一边看山一边思,难将此身入山级。堂上客问何处好?山桃花满媚春日。终南白云在天边,高隐之人神仙匹。”山桃花满媚春日固然很好,但先生的理想目标是家乡的白云缭绕的终南山,羡慕象神仙一样的高隐之人。

      读这首诗深深感到先生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无处不在、。简陋的窑洞、偏僻的山乡,避难修建在三面无路的山崖上的居所,难后别人先后都搬走了,先生的家却居住了四代人百余年。“前崖后崖炉烟黑”的环境。但先生却锲而不舍的离不开它,时刻想到的是归乡,穿布袍、玩泥巴。这种不喜官袍喜布袍的官,只有像先生这样廉洁清正的官员才能做到。即是当今社会,曾经一段时间,多少人想脱掉农民皮,穿上干部装。何止百年前人。名人伟人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过人之处。先生如是也!

 

陈炉文化广场上的古窑炉。(李晓信摄影)

三、炉山图歌

凭心遥写陈炉山,欲作寰瀛画壁看。

悬之斋中日夕坐,默然如归石城巅。

石城东峰对我堂,卓起文笔摩青苍。       

北峰对峙(zhi)如朝日,俨然云屏列前行。

有路可寻兴山寺,古庙孤槐彷徨是。

南堡西堡咫尺间,疑有铜梁和尚至。

为指湾环高家村,委蛇陂陀达柴门。

宛如身在佛殿前,安得以呼响山峘。

葱茏柳树杏花烟,仿佛石桥流水边。

青帘瓷瓯应还在,不得游行日翩跹。

欲寻我友招携处,清凉寺外参差数。

上崖下崖前后湾,石洞土屋独记取。

记取破屋临石台,柴门一径撑古槐。

餐霞洞有旧书籍,悄然寻思见章句。

试取石橙登楼望,西原露草心凄怆(chuang)。

年年封树客魂中,不如亲依白云嶂。

白云迢(tiao)递去无穷,纸上犹堪认旧丛。

云山点染人心曲,泉水烟霞有路通。

一廉深下篆(zhuan)乡清,寻梦时时诗句成。

他日松菊相对出,醇醪籣蕙话丹青。

      先生这首诗主要描写为解思乡心切之苦,自己画了一幅《炉山山居图》,又为此图写了这首《炉山山居图歌》。歌的第一部分写每日看画的心情。“凭心遥写陈炉山,欲作寰瀛画壁看。悬之斋中日夕坐,默然如归石城巅。”将此画挂在自己的住处房间从早到晚的观赏,好像默默地回到了石城的顶端。

陈炉新貌(李晓信摄影)

      第二部分是描写画面上的内容。“石城东峰对我堂,卓起文笔摩青苍。北峰对峙(zhi)如朝日,俨然云屏列前行。有路可寻兴山寺,古庙孤槐彷徨是。南堡西堡咫尺间,疑有铜梁和尚至。为指湾环高家村,委蛇陂陀达柴门。宛如身在佛殿前,安得以呼响山峘。葱茏柳树杏花烟,仿佛石桥流水边。青帘瓷瓯应还在,不得游行日翩跹。欲寻我友招携处,清凉寺外参差数。上崖下崖前后湾,石洞土屋独记取。记取破屋临石台,柴门一径撑古槐。餐霞洞有旧书籍,悄然寻思见章句。试取石橙登楼望,西原露草心凄怆(chuang)。年年封树客魂中,不如亲依白云嶂。白云迢(tiao)递去无穷,纸上犹堪认旧丛。云山点染人心曲,泉水烟霞有路通。”

    崔家中堂对东峰、文笔摩青苍,北峰如朝日、云屏列前行,路寻兴山寺、古庙古槐彷徨是。南堡西堡咫尺间,疑有铜梁和尚至。初步描绘出了一副美妙绝伦的图画。接着,写到陈炉湾里高家村,乡间道路是“委蛇陂陀达柴门”弯弯曲曲的道路像蛇一样伸向了人家的柴门。好像到了佛殿前,高兴地高呼一声,山间的回声此起彼伏、响彻山谷。石桥流水、青帘瓷瓯,一声呼唤,在清凉祠外招来一群好友。还有那上崖下崖前后湾,石洞土屋独记取。记取破屋临石台,柴门一径撑古槐。破屋虽然破败不堪,但门前的古槐却百年不衰、郁郁葱葱。餐霞洞有旧书籍,悄然寻思见章句。餐霞洞是学习的好地方,先生当年经常在此苦读,因为读书善思,所以,能够“悄然寻思见章句。”而且先生自题的字,就是“餐霞”二字。试取石橙(城)登楼望,西原露草心凄怆(chuang)。西原指陈炉向西看的双碑村一带,铜川素有“双碑塬上好小蒜”的说法。称赞春天双碑塬上的小蒜、小麦都长势茂盛之意。“迢”意是路途遥远。虽然家乡路途遥远,但白云却可经常来往两地。但作者自己却只能“纸上犹堪认旧丛。”了。是云山点燃了我的思乡之情,看到了画上的泉水、烟霞,就有了作者思乡的条条大路。

      以上这十二首诗,说明了崔道台的热爱家乡的浓浓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拳拳之心。限于篇幅,不再详叙。 

    崔乃墉先生因为就任湖北催粮道台后,遭诬陷被贬,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骗过腐朽昏庸的官府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其后,乾隆皇帝发现冤枉了他,三次下旨予以平反,官复原职。但先生视官爵如粪土,称病不出。他继续著书立说,一生著作颇丰。他不管是做官还是著述,都为国家及云南、湖北、陕西、同官做了贡献,为同官人争了光。是铜川历史上教育培养和生长起来的一位好官、清廉之官、为民之官。也是一位好作家、好诗人。是当今干部教育的一个好榜样、好教材。

双碑(李晓信摄影)

 

      崔乃墉先生因病于1754年逝世于家乡陕西省同官县陈炉镇崔家堡家中,逝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两块石碑。一块上书“诰赠中宪大夫云南东川府岁贡崔公神道碑”另一块上书“诰赠湖北督粮道台岁贡崔公神道碑。”同时,将崔道台下葬的村子更名为“双碑村”,沿用至今,以示纪念。

2020年2月10-12日  一稿于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 西安家中。

2012年2月12日晚,二稿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改就。

2020年3月6日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专程驱车回铜川,去陈炉拍照。

附:作者李晓信简介

相关文章

  • 双碑的碑

    铜川清朝出了个清廉道台官 作者: 清朝乾隆年间的湖北催粮道台崔乃墉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同官县(今陕西省铜川市印台...

  • 过双碑

    双碑,是地名,沙坪坝的一个街道,西靠歌乐山,东临嘉陵江,地幅狭窄。双碑,是大桥,横跨嘉陵江,连接沙坪坝杨双...

  • 《双碑颂》

    山东梁山县潘庄村东南角,两块镌刻篆字的方碑,并排耸立在碧绿色的麦田中,十分引人注目。碑阳各刻有四个篆字: 右上为:...

  • 初临史晨碑

    新买的几本隶书字帖寄到了。从《曹全碑》《礼器碑》《史晨碑》《张迁碑》等碑帖中选了《史晨碑》,因它字形不像曹全碑...

  • 默馆鼓励你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书法

    “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 高谷先茔碑考及相关刍议

    位于东台市东台镇双新村(古丁溪场北头灶)的明代高谷先茔碑,除见南北两块残碑外,另有龟趺碑座与碑首散落在保护圈栏内的...

  • 常用字帖选择

    首选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由孙宝文编辑的彩色放大本系列。 峄山碑 乙瑛碑 曹全碑 张迁碑 礼器碑 石门颂 张猛龙碑

  • 常用字帖选择

    首选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由孙宝文编辑的彩色放大本系列。 峄山碑 乙瑛碑 曹全碑 张迁碑 礼器碑 石门颂 张猛龙碑...

  • 汉书可下酒

    濯堂临古一一《礼噐碑》和《张迁碑》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

  • 苏东坡咏枣庄:知人得数士,重义忘千金

    滕国故城现存古石碑中有唐王室诠造像碑、唐兴国寺碑、唐梁山耶娘碑、金太平院碑、金大定碑、元大清碑及华士奎等人的书法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双碑的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nej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