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1 看了前半期节目时写的
《物演通论》其实说的也是很简单的道理,我一直以来也是这么感觉的,只是没有那么仔细地去思考过那些细节的部分。
就像在《20160203 8 暖冬夜行人》中提到的,感觉现在的世界正在无限地加速细分下去,只会越来越混乱,熵增大,越来越失去能量。
相信只要有深入思考的人,都会感悟到这个世界是这样的状态。
只是觉得,不管是罗辑思维也好,还是《物演通论》也好,虽然都涵盖了很广的知识面,虽然贯穿了很多学科,但很可惜的是,它们都还是没有涉及到心灵层面。很简单地把神学批判了,说它是过去时代的过时的东西,这种态度已经是很轻易地就狭窄化了人的认知层面了。这一点错误其实不应该。如果有机会,很想直接跟罗振宇很清楚地说一下这件事。
目前我了解到的有关于总结各学科去看待这个世界的理论,有霍金的《大设计》(The Grand Design)2010年,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去看的。
肯·威尔伯的《A Theory of Everything》2001,肯·威尔伯的理论基本上什么角度都包括了,当然还是以传统宗教中总结出来的知识为主。
还有约瑟夫·坎贝尔在生前未完成的最后一部宏大的著作,忘了名字了,这个更偏向于灵性层面。
当然西方向往此道的肯定还有很多人,肯定还有别的著作,从各种角度试图整合所有的知识。
20160314 看完下半期节目时写的
看完了《时间的朋友》演讲。没什么好说的。
它聚焦在中国当下互联网商业中的各种现象,以及分析背后的原因。
强调发展个性、活在当下(少去计划,随机应变)、抓住机遇和勤奋努力,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整场演讲的核心,是在鼓励人们勇敢地活出真实的自己,在商业社会中是这样,在生活中也是一样。
+++++++++++++
看完了《这个世界会好吗》。
不管罗胖再怎么表现得逞强,他的理性乐观主义也仍然无法超越《物演通论》理论体系下描述的世界发展的悲观趋势(悲观仅仅是对人类而言的悲观)。
我无可置疑《物演通论》里总结出的那套规律,因为我自己也是这么感觉的,相信大部分人深入思考的人都是这么感觉的。因为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它就天天发生着,就像在之前《20160203 8 暖冬夜行人》中提到的,感觉这个世界的趋势就是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细分下去、整个系统越来越脆弱。越细分下去的话,对每个个体而言肯定就是越来越孤独。
现在再想当个通识的知识分子可是太难了,信息太多太杂了,想看到整体是越来越不可能了。
就比如说《罗辑思维》基本上就是我现在对政治、经济、商业这些方面知识唯一的了解渠道,我对这方面的知识一直不是很了解,之前也有点排斥。然而这些可是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啊,看这些东西也确实能给我提供很多看世界和自己生活的全新的角度。但这仅仅还是他家的一家之言,还有太多不了解的派别,还有其他更多不了解的领域。
要说哪方面的知识或者体系能够统领所有的领域的信息/知识,也许只有灵性层面的这个领域,因为它可以提供超越所有物质世界限制的方法。但这个领域如果只是从知识层面去看,也同样是多元化共存状态非常严重。基本上可以认为你相信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体系或者说层次上的真实,但没有一种把所有领域都能涵盖进来解释得通的真实。
可能在我的了解范围内,肯·威尔伯的理论是最接近的了吧,虽然他的我也没有时间/精力去深入探索。这一辈子很快就会过去,我现在真的觉得是什么都不可能看清楚的(除非发生意外)。
《物演通论》很可惜,即使它尝试把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内容都包括进去了,但是仍然没有把宗教、心灵这一块儿的东西包括进去(起码从《罗辑思维》的解读中看来是这样)。简简单单地就否定宗教、神学、灵性这一大块儿领域的内容真的是太不明智了。《物演通论》对于科学理解物质世界的总结规律我无法辩驳,确实觉得是如此的规律。节目中也提到了熵。如果这些理论真的成立的话,等于就是逼着有自由意志的人类必须承认,走物质发展这条路真的是没有前途的。除非未来又出来什么新的更完整的理论,去帮助人们超越对现有物质世界的认知(这也是很有可能的)。
也许,很有可能的一种终极真理,就是物质世界越来越复杂崩坏,精神世界越来越纯净提升。这是非常简单但却很有说服力的一种可能性。很多灵性体系不都是这么说的么。。。。
也许物理学最终和心灵层面的那些传统或现代的派别最终将整合,那么也就无所谓物质世界的尽头或者人类的尽头这一说了。万一人类理解了或者说达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状态呢?那岂不是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了么,就真的是心无疆界了。最终所有生命现象都要超越物质层面,回归到连时间和空间都不存在的疆域,那就是彻底的完成,或者从未发生过任何事。
然而在这一切发生之前,不管是整个人类的主流认知发现,还是某个个体(比如我自己)走某种途径发现那个终极的点之前,我们目前面对的这个“真实”的物质世界,现在的这个游戏就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玩了。虽然说是可能真的是越来越好玩(有趣)了,但同样,这个好玩也必然只能是非常相对的一种感受。你没办法拿自己的好玩和别人的好玩相比较。
真的,现在越看比如说像《物演通论》这样的理论体系,或者是任何一种灵性体系,都觉得整个人生或存在,就像是在玩游戏。这种游戏的感觉已经远远超越了通常所说的“游戏人生”那个层面的内涵。不管你认真还是不认真,游戏本身很可能就是生命存在的本质,而现在电子游戏的发展,虚拟空间的发展,也越来越趋近于真实世界,甚至是超越真实世界的体验。这两者(虚拟中的还原/探索和现实中的修行/探索)沿着各自的路径发展到未来,可能根本就无法分清差别(《攻壳机动队》里描述的状况)。或者是进化出根本就以现在的角度无法想像的某些形态。
就比如说一百年前的人们,能想象我们现在生活在的这个信息(表象)的虚拟空间吗?现在这个空间基本上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要空间,真实空间反而让位了。算一下你每天面对电脑或手机的时间多,还是面对真实的时间多?这已经不只是计算机行业的工作人员是这样了。下一代人更是如此。我觉得这一点一百年前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那么再过一百年又会是什么样,技术的发展肯定还会加速,更是无法想像。
回到生活中来。如果按照《物演通论》里的理论来指导实际的人生和生活的话,就像《罗辑思维》节目里一直在强调的,就是每个个体还是尽量要朝点的方向去发展,而不要想做线(通才)。每个人最好就是接受越来越分化的现实,要把自己变成钻到某一个点非常深入下去。一边钻,一边还要努力去想自己这个点挖掘出来的价值,怎样才能和已经发展好的哪些线或者其他点连在一起,把自己的价值能够充分展现出来。这是他们所提倡的生存之道。
确实,我也慢慢接受,想要往回走是不可能了,过去的生活方式永远都回不来了。想要用往回退或者想要从传统中已经有的思路中去寻求解决当下物质世界中遇到的问题的答案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承认现有的问题已经是必然存在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需要用未来产生的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现在的问题,然后继续创造更新的问题,就这样一直不断地循环下去,直到某一天一个意外导致全盘崩溃。除非你不想再在物质世界的游戏中继续玩了。累了,又觉得没意思了,就彻底放弃,干脆就走心灵道路好了。
所以,最终得出的答案,就是:
理性乐观派是还没玩够的人,他们这群人类会不断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加速向前推动发展。
悲观派的人就是已经玩累了的人类,他们这群人必须走心灵道路,回到一切最初的原点——从物质世界来看,就是大爆炸的奇点。或者直接走到终点,也不知道终点是哪儿。
还有什么都不想,不想去或者还没有能力去考虑那么多的一类人类,他们就会跟着物质那派的人被迫加速向前走,我觉得说实话也挺累的。完全身不由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干嘛。痛苦和快乐都会有,但都不会知道有什么意义吧。不过没有意义的活着,从当事人自己的角度去看,又何尝不是一种轻松的活法呢。无法比较。
20160318 在知乎上贴文章时的补充说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486516/answer/91234009
这篇东西是当时看完《这个世界会好吗》两期节目后写下的。本来不打算贴出来了,因为看了知乎上几个与《物演通论》相关的问题,大多数的回答要不就是在挺罗辑思维或者是《物演通论》,要不就是在贬。很多深入到某个具体的专业中的知识我都看不懂,也没有兴趣去仔细研究。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跟别人交流。
后来我想,其实我关注的点并不是想要去证明《物演通论》到底正确与否,或者罗胖到底是想挣钱还是想求真知识,对我来说这都不重要,在我这个不可知论者看来,一切真相都很难接近。我觉得往往是你越去深入某个思想或者宗派去分析,你就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无法看到全局。在知乎上不同专业人士的回答,就给我这样的感觉。我觉得这一点不正是印证了《物演通论》里所说的万物正在朝着越来越分化、复杂的方向发展么?不同体系之间越来越难以整合。我相信很多灵性宗派里说的,是不能只用逻辑思维这一层面的,需要超越思维这一层面去看。
但我目前的意识状态显然还没有超越。
我只是对任何总结全人类或者全宇宙的规律的体系感到很有兴趣,这种兴趣也只是来自于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无法去证明对错是非。就像一位朋友提到的“总结癌”,我也确实是这种病的深度患者。
罗辑思维这两期节目很成功地激起了我的兴致,但又达不到要去把《物演通论》找来整个看一遍的程度,我觉得罗胖的转述已经能够把原著的大概方向表达清楚了。那我想做的就是在这个假设前提上,以我现有的知识体系继续做一些推论。目的只是求好玩而已。
我目前的知识体系,数理化都只是高中水平,大学没学好。对前沿的很多物理领域的理论都很感兴趣,有些模模糊糊感觉能理解,但始终都不是自己真正能够通过数学的方法实际推导出来理解的,所以我觉得这种不算真正的理解,只能算是哲学层面的认知模式的理解。哲学看过一些基础的,但没有那么深入。还有接触过挺多灵性层面的东西,要说从生活中真正活出那份理解,我觉得我也做不到,更多也只是头脑中的理解与认同。我觉得我不管从哪个体系中看到的“真实”,最终可能也只是我自己头脑里已经有的认知模式。对于《物演通论》同样也是如此。可能它们只是提醒了一下我,把内在的模式看得更清楚了一些而已。
梁漱溟的采访记录《这个世界会好吗》那本书我没有看完,因为当时看的时候里面没有发现想要讲述一种明确的世界观/规律,后来兴趣就不大了。但有一点我觉得可以确定,就是《物演通论》虽然是我们中国人写的,但它仍然可以算是一种西方式的思路的延续,而梁簌溟很明显是传统的东方思路的延续。总的来说,我理解西方的思路就是单线式不断演化,东方的思路是演化的路径总是在画圆,或许根本不存在演化,演化只是人内心的投射而已。
那么在这两期节目里所提到的两种人:理性乐观派和悲观派,我觉得都是从西方式的思维去思考的,乐观派就会继续往前推进,悲观派就会想要“倒退”。在生活中这两种人就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选择态度。对,任何理论和讨论关键是要回到生活中对吧?我觉得这两期节目的重点也是在问我们每个人到底想要怎么选择吧?我觉得罗胖并不关心《物演通论》或者自己理解的东西究竟正确与否吧,他关心的重点我觉得也不在于自己的说法真正能让这本书卖多少吧?
我在文章中想说的是也许最终这两种人都需要跳脱出西方式的单线演化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贴出来也只是希望能够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对于我自己的生活来说,我有时候乐观,有时候悲观,有时候觉得可以跳出来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有时候又跳不出来。所以可以说一直活得浑浑噩噩的。
正文在此:http://t.cn/RG35Z2B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