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看见他们,我看见

你看见他们,我看见

作者: 倾城 | 来源:发表于2013-01-21 23:56 被阅读309次

     

    (一)

              没有柴静那般的“嗜书如命”,但是一直以来对书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切感与欢喜。自惭的是,看的书从不丰厚。不过是课本和一些言情小说,再加之一点囫囵吞枣的报章杂志的学识罢了。

           《看见》到我手里的那一天,是在第二天面临双学位期末考试的情况下。和小崔的浴缸里的水由热变凉一般,我几乎也成了一饕餮之徒,如饥似渴的贪婪地一口气读下来。一直闲来打打酱油的,原本心里发虚的考试也被我抛诸脑后,感叹浮云了。

           因为“许多问题一经作者提出,你就再也无法摆脱掉。它们促使你思考,促使你反省并检验由于习惯惰性一直扎根在你头脑深处的既定看法。”

         一本《看见》,你合上它。脑海中镌刻的入木三分的是一个字----“人”。

          陈虻,史努比,卢安克,老范,药家鑫,苗苗,郝劲松,陈锡文、、、、

          一个个人仿佛要从书本里跳出来,让你既悲且喜。悲的是自己的无知--而今我才知道他的存在。喜的是自己终于知道了自己的无知-----终究没有错过。

          从开始,柴静,不过是二十三岁四岁,一个十足文艺范的也算小有名气的,初入江湖的女生说,我关注新闻里的人。

         人。

        关注人。

            想起高中政治背的泛滥的和谐主义社会。其中背的发烂的一句就是,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读了《看见》之后,回过头重拾采访视频。这时候的他们对于你而言,不再单是采访与被采访的关系。而是生命之间的往来。因为,你对他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柴静的以“人”的视角让你对他们有了理解。因为有了这种理解,你对人物的认识,就不再是单纯的爱与憎。药家鑫,不再是你一听就抵触的厌恶。同性恋,家暴,黑社会那些你甚至本能去绕道的话题。

           而这样的两重天,给我的强烈感受是,原来对一件事了解的越少,真的越容易形成自以为是的判断,这种判断难免会夹杂着你的偏见与成见。真的很多时候,的确是我们的“自以为是”。

               所以自负往往来源于无知。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而这恰恰就是他的智慧。

          柴静十年看见的人和事,她说,是他们构成了她。让她一点一点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你看见了他们,我看见了你。

            柴静说,看顾准日记,可以看到他心灵的横剖面,看到他一根一根把脑袋里的柱子拔掉的过程。

            我读《看见》亦是如此。看她懵懵懂懂地被推进了新闻里,看她拣本《葵花宝典》闭门自修,看她“总”着脸,看她被地震从演播室震到了地面。然后,这个姑娘终于抓到了一溜“欲望”的尾巴。然后由置身庐山之外的冷眼旁观到水乳交融的身临其境。然后,由对抗到对峙,由冷酷到宽厚、、、、、

            这是一种进行时的姿态。我惊讶于柴静的在错误,内省,翻新中的前进。

           这样的清醒,这样的讨厌屈服。

             她最开始不懂得新闻,一个女娃娃进入国家电视台。有崔永元,白岩松、、、、的央视。我喜欢陈晓楠的那一句自问“SO what?”那又怎样呢?她是不懂,外界也不能“揠苗助长”因为她“勇于自省,永远任性”,因为她有对“人”的关注,所以“她的成长会有个不变应万变的过程,也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是的,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二)

             那些人也会在你不经意间想起。做饭的时候,有些话会萦绕在你的胸腔。

          “这个人说的再尖锐也能播。”

         “为什么?”

           “因为他特别真诚。”

             那个时候,你头脑中浮现的是,一个固执的敦厚的老头儿,那样的忘我,噙着泪水源于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他说起丰台民工小学被拆小孩子背靠拆了一半的墙站这看书,等老师来了才放声大哭。他说到这儿挺下,从裤袋里抽出一条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眼睛。”《红楼梦》所说的“漫揾英雄泪”大抵如此吧,不过并非无牵挂。

            书中描绘的不是浪漫和诗意。但很多时候,我竟也似乎听到了青绿色的细流声。

          “你靠什么赢得尊重?”

        “靠我为自己权利所做的斗争。权利是用来伸张的。否则权利就只是一张纸。”

            你看见,所以你想要看见。然后,你才发现过去的自己一直在懵懂之中。什么是公民,什么是独立,什么是自由。然后去认识认识《飞越疯人院》中的麦克默菲。会有种欲望去看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服从》。

               这个过程会有一种顺藤摸瓜,或者水到渠成的感觉。“逻辑自泥土里剥离”未知会驱使你走向一个地方,然后你认识后会再被内心的欲望趋向另一个未知之地。

            一直以来,在拾牙慧的过程中,没有清晰宏大的愿景:明智,灵秀,周密,庄重、、、、不过是小女生,带着点矫情似的读书。会为里面一些漂亮华丽的辞藻心醉神迷,或者是其中跌宕起伏的情结而百转千回。再加上一些饱含人生哲理的带有哲学意味的句子所折服。

         也一直觉得这样就还算可以了。可是柴静解读《安娜卡列尼娜》之后,对人性的认知。那个枝蔓越来越茂盛。我恍觉,自己读书太过肤浅浅陋。

          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一直所恼的困境所在。半年前,我尝试着写校园的小说和穿越小说,试图去创造一个盛世艳华的江湖。

            结果,一部在三万多字的草绳蛇线中夭折,一部在死磕了十万多字的难产中不负责任地完结。不过源于只有堆砌着华美的文字,没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去支撑,少了地气和烟火气,我的故事根本就没有情节,自然谈不上引人入胜。这就是沙中聚塔,没有办法独自站立。最后只得铩羽而归,痛定思痛。看不见,所以“有眼无珠腹内空”,也悲叹着“恩爱夫妻不到冬”的悲怆与凄婉啊。

             《看见》给你提供了一种可能,甚至一种力量,在你的不泛涟漪的心湖上,掷下一块巨石,打破以往近乎凝滞的死水:你在不知不觉中淹没,堕落的安乐。然后你努力的慢慢从蒙昧中睁开眼,就像叶子从蜷缩中舒展开来。

           所以你会去想,读书,读的是什么?然后在我从未经历过的思考中,我想正如柴静所说的“关注新闻里的人”,读书,应该是读人的过程。

             读书,最该读的是书里的人和作者,最终会读到自己。

         “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原来孔子,并不是总是“孔”着一张圣人的脸。他是圣人,但他首先是个人。闲暇无聊的时候,孔子并不是整天‘作古振今’,老是一副说教的严肃与刻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瞧,他舒展整洁,轻松和畅。可不是一派悠游自在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你看见他们,我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qt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