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必须要吃的亏、必须要走的弯路。
可是有许多人,同样的坑,会一遍又一遍地踩。
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做起事却常常给他人带来麻烦。
最近,又上热搜的张雨绮,也在节目中被老板点出了这个“毛病”。
1
“她以为她懂了,其实她根本不懂”
从《妖猫传》后,张雨绮上过不少次热搜。
原因无它,都是一些关于私生活的事情,也导致许多人对她的印象只剩下“耿直”。
最近,在综艺《我和我的经纪人》里,张雨绮的老板杨天真对她提出了一个期望:
“今年,减少私生活的曝光。”
张雨绮一改往日强势,表示自己愿意改变,更提出了希望不要因为自己的负面新闻让孩子受到舆论伤害。
张雨绮希望减少私生活曝光,保护好孩子们 / 《我和我的经纪人》只是这番话,引起了张雨绮前夫袁巴元的不满。
他在微博晒出了疑似张雨绮辱骂他的截图,并质疑她通过节目卖惨,“每个父母都会关心爱护小孩,为小孩做出改变”,觉得公开谈论这些毫无意义;
最后喊话称:“希望张雨绮以后不要再影射他,否则这次只是警告”。
即使袁巴元很快删除了消息,事件还是上了热搜。
要说起这两人,从去年到今年,话题不断,互撕、复合又互撕的戏码就没有停歇过。
一系列事件后,张雨绮的人设,有了崩塌的预兆。
从“星女郎”到“话题女王”,她留给大众最深的印象一直是“张扬霸道,敢说敢做”,算是明星当中比较“任性”的一位。
公然承认自己看男人的眼光不行 / 《吐槽大会》但她一而再、再而三的任性,给事业和公司带来了不少影响。
节目中,老板说到,张雨绮的所有商务问询都停了,就连已经谈的客户,都是完全是在力保。
“面临失业”的张雨绮 / 《我和我的经纪人》正在合作的品牌方也有了质疑,因为她太过于“真实”,不懂隐藏情绪。
导致整个消费者都首先聚焦于她本身的生活,虽然能产生话题,但是次数太多,人们就不会关心人物个性、品牌。
客户质疑张雨绮的品牌宣传能力 / 《我和我的经纪人》面临“事业危机”的张雨绮知道这些事情的负面影响。
经纪人提出希望她稍稍收敛,她表示自己会谨言慎行,遇到事情“不说了”。
要谨言慎行的张雨绮 / 《我和我的经纪人》老板杨天真笑了:
“她以为她明白,其实她不明白。所谓明白是知行合一。
不是只是口头上告诉你明白,行动上才能看出来她明白不明白。”
“你不是真正的明白” / 《我和我的经纪人》公司“力挽狂澜”,化解了客户的质疑,自己却也有着深深地担忧:
张雨绮总是这样,创造出一个机会,再迎来一个困境,她的幕后团队,大部分的努力在为她填坑。
如同在一个螺旋式的漩涡中起伏,而不是在一个正常的增速上面。
“创造一个机会,再迎来一个困境” / 《我和我的经纪人》自认为自己懂了,但是行动上仍旧我行我素;
哪怕知道后果,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而真的明白,就不会一次又一次把私事摆上台面,扩大这些事情的影响。
2
一错再错的坑,你还要踩多少次?
坦白来讲,张雨绮也算是有一手好牌的女星:
“星女郎”出道,有演技有作品,《白鹿原》《妖猫传》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有许多人视她为“大女人”,喜欢她有个性、敢爱敢恨。
然而她最终走到了如今这样一个商业价值下跌、十分被动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
公司和经纪人在循环往复的“填坑”中疲惫不堪,他们不断“创造一个机会、迎来一个困境”,张雨绮却始终没有“醒悟”。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个性”可以敷衍,而是无知固执,认知水平不足。
固执不是一件完全的坏事,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一个人坚定原则。
但在许多人身上,这种固执常常变成了自以为是,拒绝反省改变,自断前路。
身边也常常见到这样的人:
去年,一则新闻惊呆了不少网友:“男子连砍女友六十多刀仍获无条件谅解,双方承诺出狱后白头偕老。”
行凶者沈某,和妻子相亲认识,有一个三岁的儿子。
他把自己的婚姻描述为“按部就班,没有爱情”,出轨了一位“有共同语言”的李小姐。
相恋不久,沈某坦白,自己已有家室,李小姐想要分手。
沈某却表示,他会离婚,随后,他和父母闹僵,放弃婚后所有财产,儿子抚养权归妻子,每个月支付5000元赡养费。
可是这之后,他和李小姐的爱情也并不顺遂。
一次争吵中,沈某气急,拿着榔头和菜刀疯狂劈向女友,在头部、脸部连砍数十刀,惊醒后,才将女方送到医院。
李小姐遭尖锐利器划伤和锤伤,伤口达60多处 / 看看新闻从休克中醒来的李小姐,出人意料地,第一时间写下了无条件谅解书。
恳请法院从轻判决:“他伤了我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很大的原因在于我,别人也许不清楚这其中缘由,但我这个当事人是非常清楚的。”
又自我检讨:“我脾气不好,全靠男朋友忍让。”
坚持觉得自己也有错的李小姐 / 看看新闻后来,男方被判处三年多有期徒刑,李小姐在法庭上表示:“我会一直等他出来。”
真正懂得“爱情”的人,绝不会以为爱就是忍着你的脾气,对你拳脚相向。
坚持自己所认为的“真爱和个性”,对渣男无底线、无原则的纵容,很大可能,是为自己将来埋下祸患。
这个错,无数女孩都在犯。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听劝告、不知醒悟”,认准一件事就很难再换个角度思考。
生活中,像这样让人迷惑的“坚持”,各行各业,处处可见:
比如大批游客在甘肃霍去病雕像前从清晨排队到晚上,只为抚摸“去病”二字祈福。
殊不知霍去病在20多岁的时候就因病英年早逝了。
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不了解真相,告诉他们即可。
其实,人固执到了一定程度,学习、思考以及接受新鲜事物就变得不再容易。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有一个理论:“个人构念论”:
人们会根据已有经验,来构建认知体系,一旦遇到相同或相似的事情,就会运用已知的惊艳,来处理问题。
一次TED演讲中,演讲者分享了一次飓风席卷休斯顿前后的“趣事”。
演讲者出于专业角度,在飓风到来前一周就已经提醒当地居民,飓风带来的降水量会很大, 但是没有人相信。
因为他们从没有经历过。
理解经验之外的事情很难 / TED认知水平不足,就代表对同样的事物,很难想出第二种处理方式。
如屡次用隔空喊话处理感情问题的张雨绮。
他们对自己最大的误解,恰恰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
而反之,那些知道得越多的人,却自觉知道的越少。
如作家陈丹青所言:“我是个没有思想的人,越读书,越发现自己无知。”
试图用一意孤行的思维惯性,去对抗日新月异的人和事。
到最后,吃亏的一定是自己。
3
认知水平高,才能掌握人生“主动权”
常常听到有人抱怨:“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但实际上,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许多人总觉得,听了就是懂了。
并非如此,真正能让你过好这一生的,是高水平的认知指引“精准”的操作,是“知行合一”。
举着“我认为”的大旗行事,很多时候,不仅做不好事情,还会给其他人带来麻烦。
热播剧《都挺好》里,有这样几个情节。
苏明玉在初入职场时,遇上了一个“大单子”。尽管师父提醒她,不要去签,可能有陷阱。
但为了业绩,她还是偷偷和客户敲定了合作,结果,给公司造成了几十万的损失。
而许多年后,已经是公司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时,她依然会因为“固执己见”而犯错。
因为母亲去世、同事“挖坑”,明玉错过了与合作方的谈判时间。
公司丢了一单上亿的生意,明玉心中倍感愧疚,师父交代她不要管了,她却做不到。
她飞去成都,软磨硬泡想要与合作方重新谈判:
一连几天自带午餐去别人办公区‘围追堵截’,强行吃辣、灌醉自己来道歉。
灌醉自己表诚意的苏明玉 / 《都挺好》她以为自己够拼、够有诚意,就能挽回客户的信任。
可在前辈眼里,她是“自以为是、多此一举、闯下大祸”。
“不听上级安排,无视公司立场;
去找人软磨硬泡,就等于服软示弱,对方可以任意开条件。”
把原本优势方的公司,拉到了“低人一等”的位置,陷入被动。
思虑不周,也是认知水平不足的一种表现 / 《都挺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自以为是地凭意愿行事,莽撞无知而不自知,感动了自己,却对解决问题毫无成效。
能牢牢掌握“主动权”的人,绝不会固执己见,不肯服软,为了一时痛快,做出最坏的选择。
公司高层内部出现分歧,师母蒙太找上门来,阻碍大家办公。
明玉阵脚不乱,软硬兼施:
上楼时顺便带着好几个保安,到了人前,蹲跪下叫声师母,送上一杯咖啡,话里话外,都捧高师母。
职场上,经常需要人“能屈能伸” / 《都挺好》师母发脾气:“既然你不干了,那大家都别干了。”
她答应道:“您说了算。”转身给所有人放了假,果然轮到师母慌了。
她不是没有情绪,只是明白,发脾气起争执是最低级的处理方式,无法解决问题,还会火上浇油。
从幼稚犯错到体面负责,她的认知变化,是从“意气用事,暴露无能”上升为“从对方的痛点下手,掌握主动”。
有人曾提出过一个认知引力定律:
“你想要赚一个群体的钱,你的认知水平必须高于这个群体,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给他们想要的东西,从而获得回报。”
这本来就是一个改正错误、拥抱未知的过程,一味拒绝“更新认知体系”,只会让人固步自封,失去前进的机会。
能做出最优选择的人,不会是想法单一,没有判断力的人。
留下你的“好看”~ 别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懂。
“知行合一,谨言慎行”,才是职场永不过时的法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