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陆陆续续读完一系列人物传记的时候,我常常会把看过的荷兰画家梵高和英国诗人雪莱联系在一起,期待他们二人在一起成为好朋友。在他们二人身上都有一种闪闪发光的特质在感染着我,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纯洁善良,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爱。
在我看来,雪莱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名伟大的斗士。他一生中无私无畏地抗争,不是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是建立在对广大的受苦受难的人们的同情之上的。
著名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诗人雪莱的代表作。我数次阅读,觉得那个普罗米修斯就是雪莱的化身。被绑在高加索上的普罗米修斯宁愿忍受痛苦,也不向宙斯低头。雪莱出身富贵,但他毅然选择了为更多的人去活着。他这样说:“诗是最美最善的思想在最美最善的时刻。我的写作目的在于传达我和他人之间的同情。”
在他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他会接济穷人。他处处考虑周详,给穷人的毛毯等物品,怕他们再次当掉,就在上面写上“雪莱”的字样。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一位穷妇人,没有穿鞋,一瘸一拐的,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把自己的皮鞋脱给老妇人,自己赤脚回家。这只是许多事情中的一例。无怪乎小镇的人们提到他时都这样说:“凡是他到过的每一个处所,都是神圣的。”
无独有偶,画家梵高在这些方面有着类似的举动。
当他还不是一名画家的时候,他的身份是传教士。在博里纳日矿区,在瓦姆镇这个阴冷的山谷里,梵高的到来就像是严寒里面的一道温暖明媚的暖阳。村子里生病的人特别多,他四处巡视,常常送给他们一些牛奶和面包,甚至是衣服。
我难忘这样的一个场景。
梵高孤独地去抱了一些干草,铺在泥泞的地上,这就是床铺了。这些天来他除了喝点咖啡,几乎没有吃任何的东西,虚弱的身体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就躺在干草上面,用胳膊肘支撑身体,用嘶哑的喉咙带给人们安慰。
这不是人们眼中的那个所谓的神经质的画家。只有深深地理解了梵高的对人的同情,感受到他非凡的伟大的人格魅力,才能理解他的不朽的画作里面蕴藏着的浓烈的爱。
在人们的惯性思维里,诗人和画家都是不食人间烟火,都是超脱主义者,可是他们却偏偏是例外。他们没有为了自我的渲泄,而让自己陷进一种谁也看不懂的莫名其妙的辞藻里面去。他们感受民间的苦楚和悲欢。因为他们朴素的慈爱心,促使他们伟大的心灵和大地发生了紧致的联系,让我对他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作者简介:
刘亮,济宁二号煤矿井下工人。兖矿文学创作协会会员,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散文学会理事。创作题材以乡村和矿山为主。坚持端庄真诚的态度,去书写平凡人间的真善美,发表作品百余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