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自私的人,无法奉公。不会自私的人,无法顾人。不会自私的人,无法成就自己。
世人皆痛骂自私,痛恨自私,鄙视自私。我很困惑,细细想了一下,原来大家根本不了解自私,也不懂自私。
自私自私,永远对着自己,向着自己,因而所谓自私,应该是这样的:
一、了解自己的需求,并注重满足自己的需求。
二、了解自己的优长与不足,并注重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
三、关注自己的成长,并愿为此付出辛劳和代价。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一个人如果自己心情不好,他便没有好气儿对人,说话会不客气,态度会很无礼,稍有机会还要拿弱者或别的什么东西撒气,根源就在于他没有“自私地”调理好自己的心情。
一个人如果自己能力不足,领受难以完成的任务,就会压力山大,产生焦虑、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可能会直接逃避,也可能草草应付,总之导致任务没有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给单位和本人、同侪和部属带来损害和损失,根源就在于他没有“自私地”照管好自身的素质能力。
自私的人,特别自我。他不会把注意力大量放在别人身上,不会去多管闲事,千事万事,排头的还是自己的事,而且遇到事情,首先立足于自身解决,没有等靠思想,出了问题,也是先想着自己,从自身出发反思、改进。他盯着自己的目标,做着自己的事,别人赞美也好,埋汰也罢,他一概不以为然,自己的事最大,自己的感受最重要,然后不知不觉就做成了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
自私的人,分得清眼前和长远,大利和小利。“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最能说明问题。有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边患紧急,赵太后请求齐国派兵救援。谁知,齐国提出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去他们那儿当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疼爱小儿,不想让他涉险受苦,便不同意,大臣们有劝谏说服的,也全都被骂了回去。
就在这个时候,触龙登场了。他以看望太后的名义,进得后宫,然后说自己已到垂死之年,唯独放心不下小儿子,请托太后能让他的小儿子当上宫廷卫士。赵太后允诺了,然后情不自禁地问道:“你们男人也这么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当然,比女人还爱”,太后直摇头:“不可能,女人才最疼小儿子”。触龙表示不同意,说道:“我看您更疼爱女儿,而不是小儿子”。太后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么说”。触龙回答:“太后您看啊,当时您嫁女儿的时候依依不舍,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嫁出去之后,却很不愿意她回来,难道是您不想念女儿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您希望她能在婆家站稳脚跟,以后生下的儿子都能称王称侯罢了,您这是在为女儿的利益作长远打算啊。但是对小儿子可不一样,您看似偏爱他,不让他去别国当人质,可是等到您将来百年,他没有什么功劳可言,又怎么在赵国立足呢,因而我说您更疼爱女儿,而不是小儿子”。赵太后听完,顿悟,马上拍板送小儿子去齐国当了人质。
这个故事,两个主角,触龙和赵太后,都是自私的人,都是一心想着自己的儿子(触龙是替太后想),而并没有从国家安危这个大局、这个“奉公”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显然,触龙才是那个最懂“自私”的人,他从“自私”的角度,巧妙说服赵太后改变初衷,解救了赵国的危难,达到了“以其私而成其公”的效果。触龙说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则成为千古名言,一直传唱至今。
一个不懂得自私的人,他不懂得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心情,身体糟糕,情绪恶劣,时不时地给别人带来困扰、增添负担、制造困难。
一个不懂得自私的人,他不深入关注自己到底需求什么,总是不经大脑,走了半天才发现抉择的方向错误,追求的目标有误,然后狂躁、低落、失意,并往往毫无理由地把责任归咎于他人和外在。
一个不懂得自私的人,他不注重积累武装自己、努力把自己搞强大,而好为人师,自以为热情和大方地帮助别人,喜欢做当“雷锋”、做“顾问”,结果荒了自己的田,也没种好别人的地,像一头闯进瓷器店的无知的大象,把自己和亲朋好友的世界搞得稀里哗啦,碎成一地。
一个不懂得自私的人,他鼠目寸光,以为只有当前的才是最好的,只有抓在手里的才是最实在的,他凡事不让,凡利必争,他不顾及自己的将来,不顾威望和名声,以为次次都赢、事事都赢才是精明,最后败光人缘、失尽诚信,落个臭名昭著、孤家寡人的凄惨结局。
朋友,如果你足够聪明,听我的,做一个成色十足真正自私的人吧。
世界将因多一个真正自私的人而更安宁更美好,也将因多一个不懂自私的人而更喧闹更糟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