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杨英锐: 决策论框架下的三种经济学理性论

杨英锐: 决策论框架下的三种经济学理性论

作者: DeltaSunshine | 来源:发表于2020-04-18 04:51 被阅读0次

    理性论是经济学的眼睛,谈经济学离不开谈理性论。理性之论不是泛谈,“理性论” 这里专指原理性的理论(principled theory)。经济学中的理性论一般是定义在决策论框架 中,用决策论语言说话。经济学中有三种理性论,本随笔将分别扼要简介。叙述分为四 节:决策论框架,经济理性,有限理性,以及普通理性。

      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理性,只是一个说法,概念都不清楚,模型化便无从谈起。当今盛行的行为主义经济学中的有限理性,更是以经验研究为主,理论模型框架缺失。在杨英锐经济力学中,用规范场论刻画,经济理性是市场动力学的全局规范势,有限理性是局域规范,而普通理性则为希格斯场所模型化。这些在行文中会说到,但细节只能另文展开叙述。

    (一)决策论框架

    过去的教科书中,介绍决策论时语言相当混乱。自杨英锐始(见《经济力学现代原 理》第二章,2012),借用逻辑学的形式语言结构,将决策论框架归为句法结构,语义学 和系统元性质三种标准组分,分述如下。

    1. 先说决策论句法。决策论句法是一个三层结构。第一层是一集选择,其实叫一组 选项更直白。第二层是对每一个选择,会生成一组可能后果。第三层是每个后果由二条且 仅二条性质所刻画,即其欲望与可能性。仅此而已。一个决策问题的解决,是要在全部选 择上建立一种严格全序偏好。偏好是个二元关系,对任选二个选择,决策者只选其一且必 选其一,不能选“不选”。偏好必须是良序的,要满足如传递性等性质,所以当代决策论又 叫做公理化决策论。

      如果某人说有一个决策问题,他就必须把问题用上述决策论结构表述出来。否则,他就尚未归结出一个决策问题。要归结出一个决策论句法结构,要用五个词也只能用五个词:选择,后果,欲望,可能性和偏好;这叫词汇表。简单吧?这就是区分句法和语义的好处之一。区分了句法和语义,不仅是理论的进步,而且符合人们的认知通道,老师课也讲的清楚,学生也容易记忆,跟上理解,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很快就把学生讲丢了。

    2. 再说决策论的语义学。什么是刚说的句法结构的意义呢?这不能用我们日常积累 的各种常识意义去解释,要严格规定它的决策论意义,这叫语义学,亦称模型论。句法结 构是从上层往下定义,语义学要从底层往上解释。

    第一,句法结构底层有二个概念,欲望和可能。欲望在决策论意义下,尤其是在经 济学语境中,只有一个解释,即其金钱价值。不管您有什么欲望,都得倒到金钱价值上说 话。有人会觉得,这不是侮辱人吗,欲望都跟金钱联系起来,你拿我当什么人了,你以为 我是“物质仔”吗?我热爱我的祖国,那是无价的。我爱我的亲人,那是自发的。我信仰上 帝,那是无条件的。决策论说,你可真是个好人,有情有义有情怀;可是,从没听你说 过,你“决定”热爱祖国,决定爱亲人,或者决定信上帝啊。爱与信仰,属于伦理和宗教的 内容,那不是决策论。这也是为什么普通人一般不喜欢做决策;决策是有代价的,经济学 中,叫做“机会成本。

    可能和欲望是相互制约的。您想买前门楼子,您想当亿万富翁,您想要什么有什 么,这些有多大可能呢?这里极而言之,是提醒在决策论语境中“可能性”的重要。一般来 说,在决策论讲可能,或大或小,可能性是存在的。或大或小是多大多小,似乎自然可以 用其概率来解释。但是用概率语言要小心,因为这里可能性是对一个具体给定的后果而言 的。在标准概率论中,一个单独的独立事件没有概率可言,虽然在心理学主观概率理论中 有相应的说法。同时,一个选择可以产生若干个后果,怎么可以单独确定其中某一个后果 的概率呢。决策论说,在某选择所产生的一集后果上,决策者会决定一个策略,即为每个 后果加权,也就是形成一个概率分布。如果这个选择被决策者选择了,它就成为现实,其 概率为 1。所以,在决策者策略所决定的概率分布中,所有概率加起来必须等于一,这叫 “归一化”。有了归一化的概率分布,就可以为每个可能的后果配上相应的概率了。可能性 的决策论意义是分布归一化后的配给概率,是加权策略一环。

    第二,由底层往上走一层,就要说一个后果的决策论意义,由其欲望的钱价和其可 能的概率相乘而得,叫做“效用”。所以决策论的语义学叫做效用语义学。钱价和概率相 乘,是最简单的效用函数。效用函数可以做的很复杂,比如在杰佛瑞的参照(referential) 决策论中,就要用到条件概率。

    效用概念显然有很强的主观性,因为价值函数和加权策略都会因人而异。塞谬尔森 就不喜欢效用。在他 1937 年提出“显示偏好”概念的成名文章中,上来就说,他要撕掉罩 在效用身上的最后一件心理学外衣。以致后来的高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虽然都会从消费 理论开始讲起,但要写成二章。第一章写建立在效用函数上经典偏好,而第二章写塞谬尔 森的显示偏好。

      塞缪尔森说,提出显示偏好是为了把经济学做成真科学,所以只考虑消费者行为就

    行了,用不着考虑消费者心理,因为前者可以被直接观测,而后者难以被直接观测。这种硏究范式使得廿世纪的主流经济学模型都是局限在牛顿力学框架中发展出来的。然而,君左不见,量子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一世纪。君右不见,认知革命心理学,实验新法数十 载。目前的主流经济学,是成也塞谬,败也尔森,落伍久矣。杨英锐(2012)曾用模态逻 辑学的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分析过显示偏好,证明显示偏好本质上是一种模态偏 好,它实际上比直陈的效用偏好弱,而不比它强,从而指出了目前经济学的逻辑基础问 题。

    第三,回到决策结构的顶层,这里有一集选择。每个选择的决策论意义叫做其“数 学期望”。一个选择可以产生若干后果,这个选择的数学期望就是所有这些后果的效用之 和。这样,在二个选择之间的偏好,就可由比较二者的数学期望值小来决定了。

      注意,以上所讲的欲望钱价,可能性概率,后果效用,选择期望,每个都是数,它们的线性组合还是数,所以效义语义学是一个数字化模型。为什么决策论的语义学要用数字化模型呢,因为我们熟悉这些数域,而且我们早就知数之间大于小于等于是什么意思; 而欲望,可能性,后果,选择以至偏好是新引进的概念,我们不熟悉。用熟悉的东西来系统性的解释不熟悉的东西,就是做模型的道理。

    3. 有了决策论句法和其效用语义学,我们要求二者之间整体匹配,强度正好相当, 这是一种系统内对称性,也叫元性质。标准决策论的元性质要求:对于任意给定的二个选 择,偏好其一之于其二,当且仅当其一的数学期望大于其二的数学期望。这叫做决策论的 表示定理。表示定理在当代公理化决策论中是需要证明的,因为模型中的“大于”关系和语 法中的偏好关系要满足同样的条件性质,比如传递性等。

    说到表示定理,可以补充四层意思。第一,“任意给定的二个选择”中的“任意”,说 明表示定理给出一个系统内部的“全局”对称性。第二,“二个选择”说明偏好是二元关系, 不多不少,只能按一对选择说话,所以决策论中理性论是分立的,而不是连续的。第三, 表示定理的理会是从逻辑学借用的,是逻辑学中完全性和协调性的双向要求之决策论版 本,也是当代形式科学的标准要求。最后,从表示定理可以直接引入“非理性”概念。经济 学诺奖得主阿蒂亚·森认为:偏好一个选择之于另个选择,而被偏好选择的数学期望并不 大于另一选择,叫做“对应非理性”。反之,明明此选择的数学期望大于彼选择的数学期 望,决策者却偏好彼选择之于此选择,叫做“反映非理性”。

    结束本节之前,还应强调一件事。以上所述的决策论框架是经典决策论,其中的偏 好仅指心智状态,叫做“想事”(knowing), 一个决策者可以改变主意而无代价。当代决策 论强调“做事”(doing), 是在一集可能的行动函数上建立偏好关系。每个可能的行动是一个 函数,其自变量叫做状态,每个状态是对环境的一种描述。描述可深可浅,可粗可细;有 一个细节不同,即是不同的描述。做决策是釆取一个行动,而且是在一个给定的状态下釆 取行动。一般认为 Savage 是当代决策论创始人,他提出过一个决策论典型迷题,称为 “Small-Grand 世界”问题,为杨英锐(2006)所解决。

    (二) 经济理性

    经济理性是经济学(主流经济学,传统经济学,或称新古典经济学等)的概念基石 之一。经济理性有个拟人化称谓,叫做经济理性人(economic rational man)。注意,在英 文中,“man” 是单数,这在后面破解“经济理性”迷题时,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于经济理性,有各种说法。比如,一说是经济理性要求追求效率最大化,另一说 是经济理性人本能追求利益最大化,等等。这些都是“说法”。逻辑学和认识论告诉我们, 知识的产生伴随着从想法(idea), 到初级概念(concept), 再到高级概念(notion), 以至定义 (definition)的认知过程。要为经济理性的目前学术认知度打分,应该不会高于零点六吧。

    杨英锐(2012)在决策论框架中,定义了经济理性(人)要同时满是四个条件(要 求),即全知,全能,全序和全逻辑,分别简述如下。

      条件一,全知。在一个决策结构中,可以含有大量的选择,每个选择可以生成很多

    后果,每个后果有其欲望和可能性。所有这些信息都是可描述的,由此可产生海量知识量。无论信息何等海量,经济理性人知道全部信息。这是一个纯语法的要求。

      条件二,全能。一个决策问题的效用函数可以相当复杂,计算量可以相当巨大,但

    无论效用语义学要求多大的计算量,经济理性人具有完全能力计算之。这是一个纯语义的要求。

      条件三,全序。经济理性人保证效用函数是一个在选择和数学期望间的一一对应映射。这样,经济理性人就可以在选择集合上建立严格全序关系。这是表示定理的要求。

      条件四,全逻辑。决策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于选择的表达方式是敏感的,称为描述效应。比如医生告诉患者家属,手术有百分之四十失败可能性,家属不爱听。家属宁愿被告之,手术有百分之六十成功可能性,虽然二种说法在逻辑上是等价的。全逻辑要求经济理性人从不受描述效应的影响,对逻辑等价的选择内容判断无差异。

      不难想像,一个市场参与者如果同时满经济理性人四项要求,迟早要将市场财富尽收囊中。一个测试问题是,市场上有几个可能的经济理性人?显然,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理性人竞争,会产生经济理性悖论。退一步讲,假设只有一个经济理性人,这个经济理性人迟早赢得市场全部财富,显然这不会是任何现实的市场参与者。

      注意,经济理性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它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那么,这个经济理性人是谁呢?答案只有一个,经济理性是对市场本身的特征抽象,经济理性人是对市场的拟人化刻画。何以如此,下面按前述诸条件逐项解释。

    第一,理想的现代完美竞爭市场要求信息最大化和信息透明化,市场本身就是所有 市场信息的容器。市场是“全知”的。

    第二,市场具有定价功能。我们说,市场创造财富,因为市场的定价功能可以最大 化的降低交易成本。什么叫一个商品进入巿场?就是指此商品在市场上获得价格。市场可 以千变万化,无论它如何水深复杂,它为商品生成价格的功能总在。这就是市场之为市 场,在计价的意义上,市场是“全能”的。

    第三,现代市场,如金融市场,是人工设计的市场;其最大的秘密,叫做价格函 数。那么多物理博士数学博士到华尔街去干什么?不是去当交易员,而是去做硏究,试图 破解逼近价格函数。如果你什么时候突然发现二支股票或金融衍生品同时具有相同价格, 不要告诉别人,抓紧时间赶紧趁机掙钱。那说明价格函数出现漏洞,一会儿就会被纠正 了。市场为一个商品生成一个唯一的价格,使得商品价格两两可比。所以,理想而言,市 场是“全序”的。

    第四,完美竞争市场,尤其是人工设计的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不能没有监管。 还记得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情景吗,那时各国政府一致高度强调市场监管的重要 性。监管的作用就是禁止虚假信息蒙蔽市场,不容许以次充好,不容许信息隐藏。也就是 说,监管不允许市场自身出现描述效应,理想监管就是保证市场的“全逻辑”性。

      四个条件同时满足,经济理性人原来是市场的拟人化刻画,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实际市场参与者的刻画。这就是经济理性的达芬奇密码。此码一解,打开了至少以下四条理论通道。

    通道一,经济理性人的英文是单数,特指市场。下节将介绍的有限理性,专门刻画 市场参与者,叫做经理人,又称生意人,商人,买卖人,企业家,投资人,金融家,等 等。它的英文是“businessmen”, 是复数。这个单数对立复数,即“man vs. men”的理论意义 非同小可。一般而言,在一个社会科学领域中,如果有一个成熟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核心 概念一般都可以被拟人化的处理为单数 man;而其实践或应用涉及复数实践者,可自然的 为复数 men 所刻画。

    通道二,在市场动力学的规范场论模型中(杨英锐,2015,2019),要区分“全局” 和“局域”二个层次。经济理性人和经理人的区别正是区分这二个层次的关键,即 man 表 示全局层次,而 men 表示局域层次。回忆在另文《货币“钱性”与狹义相对论》中提到的 西塔角。在规范场论模型中,在全局层次,西塔角是一个任意常数,刻画市场的整体变 化。在局域层次,西塔角是一个函数,自变量遍历市场参与者。在逻辑上,经济理性意蕴 着集合间的“包含”关系,有限理性意蕴着元素与集合间的“属于”关系。两者不分,会立显 罗素悖论。

    通道三,我们说经济理性人是完美竞爭市场的拟人化刻画,言之虽然有理,但感觉 话未说透;难免自问,经济理性和市场难道真的完全是一回事吗?答案是,不尽然。在规 范场论模型中,在全局和局域二个层次上,还要分别区别二个层级,即“规范势”和“规范 场强”。在杨英锐市场动力学的规范场论模型中,经济理性是全局规范势,现实市场是全 局规范场强。

    通道四,经济理性蕴含着市场的全局对称性。李政道说过,在物理学中,非可观测 性蕴含对一种对称性。这有二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一个现象如果不能为任何观测者观 察到,就构成了所有观测者之间的对称性。另一层意思是说,如果某类现象超出了我们观 测手段的边界,那么此类现象就都是对称的了,因为反正都不可被观测。经济理性作为市 场的整体特征,不能为任何现实的市场参与者所表征。经济理性人的四个条件,也不是任 何具体的市场参与者所能满足的。这叫做“不可触达性”,是“非可观测性”的经济学市场版 本。经济理性人对所有具体市场参与者都是不可触达的,表示了一种全局对称性。

    市场的全局对称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使市场 成为一个守恒系统。试想,如果在金融市场上,某投资者有内线信息,做局内违规操作, 操控市场,把市场当成居家后院,总是从别人兜里掙钱,那不就成了影子经济理性人了 吗。久而久之,其它市场参与者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退出市场,于是市场失去可持续 性。非可观测性蕴含对称性,对称性又蕴含守恒性,这是数学物理里一个非常深刻而著名 定理的内涵,这个定理叫做“诺特定理”。

    (三) 有限理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多数青睐于传统主流经济学家,但迄今已有三次颁予行为主义经济 学家,他们是西蒙(1978),卡内曼等(2002),和塞勒(2017)。有限理性是行为主义 经济学的思想旗帜;说其思想旗帜而不说其理论,是因为行为主义经济学研究多以经验研 究为主,其文献多以实验报告为要,但其基本理论薄弱。杨英锐写学术随笔,主要兴趣在 基本理论的铺叙。即然有限理性在理论上素材不够,我就穿插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实验心 理学联系(学名实验经济学)的脉络,以做充实。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是西蒙首先提出的。二战期间,美国的国防 工业迅速膨胀,政府机构厐大,当时还是博士研究生的西蒙开始硏究在大公司大机构中的 决策过程。他发现,大公司大机构内部管理形成了“多层结构”。顶层管理人拥有最多信息 并面临最大决策问题。层层往下,管理人所获信息递减,其所面临的决策问题随之渐小。 这就是“有限”的原意。有限理性的思想最初见于西蒙的名著《管理行为》。西蒙是认知科 学创始人之一,他还是计算机科学“图灵奖”得主,但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基于其开创 了“有限理性”研究路径。

    有限理性的初衷旨在刻画世称现实“经理人”,其英文是“businessmen”, 注意这里用 的是人称复数。后来经理人亦泛指生意人或企业家等。在决策论框架下,首先考虑其三层 句法结构,经济理性人注重第一层即各种选择,而经理人更为注重第二层即每个选择生成 的后果。这就是经理人更为现实的一面,谓之“接地气”是也。

    从语义的角度说,经理人不仅很现实而且很智慧;经理人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 餐,一个人不能占尽天下便宜。经理人知道,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代价。有赔有赚,差 不多公平就行了,重要的是尽可能完成交易。这无疑是一种现实的理性。经理人语义学的 关键概念是“阀值”。经理人权衡利弊,然后暂定一个阀值。考虑一个选择,如果由其生成 的所有后果效用都高于设定阀值,则偏好这个选择。如果如此得到的偏好选择不是唯一 的,则可提高阀值,直至得到唯一偏好选择,使决策问题得以解决。原来的经理人语义学 其实有一个漏洞,是杨英锐帮助完善的。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卡内曼获得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获奖演讲题 目就是:有限理性伞下的研究进展。卡内曼及其合作者做了巨量的经验硏究,在数本专著 中报告了大量的行为主义经济学和决策心理学的实验结果。我曾形容这类研究:发现一个接一个心理现象,命名一个又一个心理效应。潜台词是说,其理论进展缓慢,模型化薄弱。

    卡内曼与其合作者在理论上大概有四个贡献。第一个贡献是在决策心理学领域提出 了“愿景理论”,要义亦有三。其一,人们倾向于高估极小概率而低估极大概率,称为 S- 曲线效应。其二,对于一个决策问题,人们有重新改写的倾向,称为编辑效应。其三,人 们对决策间题的表述方式是敏感的,称为描述效应。第二个理论贡献是给出一套主观概率 理论,并发表在《心理学评论》(1996)上。第三个理论贡献是认为人们的基本认知模式 是与生俱来的,引起很多争议。第四个贡献是提出问题解决的双轨理论,细节可参考卡内 曼在得诺奖后写的书《思考,快与慢》,此书有中文译本。涉及卡内曼的“半”学术故事很 多,这里不去说它。

    如上节提到的,在杨英锐市场动力学的规范场论模型(2015,2019)中,经济理性 和市场构成全局层面的规范势和规范场强,而有限理性和经理人构成了局域层面的规范势 和规范场强。这样就形成了规范场论模型的二叠二形状四元底图。还记得第一节说到的西 塔角的吧,在全局层面,西塔角是一个任意常数,表征全局变化。在局域层面,西塔角是 一个函数,表征个体差异。

    这就像一个标准教育考试,比如 GRE, 出题者可以设计不同的试卷,这就是全局层 面西塔角的可变常数。用哪套试题,与参加考试者无关。出题者,比如 ETS, 是全局规范 势,具体试卷是全局规范场强。一旦考卷发到考生手里,开始考试,西塔角就成为局域层 面的函数,其值因人而异。这时考生的潜力成为局域规范势,考生的现场发挥,即考试表现就是局域规范场强。

    如果读者不介意,照顾到学术随笔的文学可读性,这里加一段插曲。九十年代后 期,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心理系做博士后,研究推理心理学,指导教授是 Phil Johnson- Laird, 他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卡内曼当时也是同系教授,一 直研究决策心理学,和推理心理学是高阶认知领域的学术近邻。因为 Phil 和卡内曼喜欢 研究人们认知的弱处,如推理误区和决策偏见,他们又都是各自领域的权威,多少有些霸 气,所以被学术界并称为“普林斯顿学派”。虽然九十年代我在推理心理学领域做了近十年 实验(纽约大学布莱恩心智逻辑实验室五年,普林斯顿大学约翰逊莱尔德心智模型实验室 四年),发表诸多一流学术期刊论文,我个人其实并不喜欢有限理性的提法。有限理性总 要相对于经济理性,逻辑理性或其他“标准理性”说话,由此产生了各种学术论爭。我认 为,做出统一模型,那才是本事,这就是应用规范场论的初衷之一。

      你想一下,如果没有逻辑学,连什么是推理都不清楚,怎么会有推理心理学呢?一个实验任务被叫做推理实验,正是因为这个实验任务含有逻辑结构,可用逻辑学语言所刻画。在杨英锐心智力学中,有一个单荷动力学系统,称为推理动力学。在其规范场论模型中,逻辑学家和各种逻辑构成全局层面的规范势和规范场强,而推理者和其推理表现构成局域层面的规范式和规范场强。这就逻辑学和推理心理学的统一模型。

    九十年末,我同时也在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的核心研究部门做过二届博士后,拿过它两年博士后奖学金,还有证书呢。要真说起来,在中国杨英锐应该算是教育 测评领域最权威的人了,怎么中国考试院就没找过我呢。Phil 曾经告诫过我,这种应用研 究最好少做,不然会影响我们的学术声誉。我一直恪守师嘱,只是偶尔跨界,底线是不能 影响我基本理论的研究思考。ETS 的博士后奖学金一年三万五千美金,还免税,当时对我 经济上是不无大补。后来互相熟悉了,ETS 博士后项目主任告诉我,他们其实一直想和我导师合作,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推理实验室做标准教育考试的认知心理学实验。现在通过 我,比直接请我导师要在经济上划算多了。

    西蒙和埃伦·纽奥合写过一本大部头的书,《问题解决》,曾经是风行一时,现在 看过的人应该很少了,原因之一大概是其中用到的一个实验方法,叫做“大声思维”, 不仅 实验过程繁复,最费力的是数据整理。实验时要对被试解题过程录像录音,然后要结合录 像录音编码成原始数据。为了完成与 ETS 有关的实验,我曾一个人做了几百道题的录音 录像,然后完成繁复的编码工作,费时一年有余。后来写成二篇文章分别发表在美国期刊 《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学报·应用》上。

    用标准教育考试如 GRE 试题做实验,都是复合实验任务,既涉及推理,也涉及决 策(GRE 题目有五个答案选项),同时还涉及博弈(比如猜题和时间控制)。这是高阶 认知研究里的三个主要子领域,因为这是仅有的三个有标准模型的子领域,即逻辑学,决策论和博弈论。我是学数理逻辑出身,这时候开始有必要学习决策论和博弈论。由此,我 开始想促成我导师 Phil 和卡内曼合作,整合推理心理学和决策心理学。他们很熟,学术 理念接近,但传统使然,从没合作过。我当时的想法是研究决策过程中的推理机制。我们 还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 Collin Camera 来访问过,他 1999 年出了一本很厚的书《行为主 义博弈论》,有中文译本,可惜里面全是实验堆积,理论廖廖。

    决策论和博弈论是经济学的现代语言,所以高阶认知和经济学有学术血缘关系。这 是我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开始。硏究经济学的另一个个人原因,是在普林斯顿时见到了纳 什,就是电影《美丽心灵》的主人公。纳什 1997 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对我冲击很大,感 到心理学没什么大奖,似乎满足不了我的志向。此念一生,学习研究经济学的冲动和努力 就挡不住了。要知道,我们这代学人是被四十年前徐迟关于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刻下烙印的 理想主义者,又是经过上山下乡磨炼过的现实主义者。想作一件事,不仅难以挡住,还要 百折不挠的做到,做到极致。

    2002 年的一天,我的一个同事朋友,美国农工大学教授王宏滨给我打电话,告诉 我刚看到消息,丹尼·卡内曼获得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并表示为我有些遗憾。我立刻 意识到,光靠做行为主义经济学,以后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机会变小了,因为此奖应该不 会重复颁给同类工作。我必须另辟战场,杀出一条血路通向此奖,志在必得。2002 年 后,行为主义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成为热门硏究。杨英锐是实验心理学专业博士,实验设 计系统精心,实验操作严格精细,实验结果被某权威评论为“难以超越”,九十年代在推理 心理学中曾叱咤风云,权威一方。此时,他不斯然而悄然转场了。

    以后的三年时间颇为艰难,伴着些许苦涩;当时我还在六年终身教职试用期内,转 变研究方向是有风险代价的。我研读了以往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工作,思考了经济 学几乎每一条可能的出路。2005 年,我确认找到了当前经济学的致命弱点和其历史成 因;那就是,廿世纪经济学的模型都是在牛顿力学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其成也牛顿力学, 其败也牛顿力学。廿一世纪经济学的模型化突破,进入当代理论物理是大道,亦是王道。

    2006 年,我获得终身教职,也意味着获得了完全的学术自由。这使我得以全力开 始学习理论物理和经济学,研究思考其整合理论。做这件事不再是光靠成名成家的洪荒动 机就够的了,因为代价太大,无前路可循。我半被迫的接受了“知识主义”的信念,开始不 计代价。教科书,高级科普书,学术论文,无论中文英文,皆读之嚼之。记不住,我抄书 还不行吗?理解有惑,我四十年前就是北大出名的蹭课宗师,何况今日,跟高手请教我是 丐帮帮主。研究思考,我无所不用其极,不从经济学嘴里撬出物理密码来,我酷刑伺候。 我北大荒出身,从社会最底层往上走,有多有少都是赚的。善于自我欣赏,是做学问的不 传之秘。我北大子弟,社科院潜邸,美国师从名校名导师,在数学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四 系驻庙修行,在管理学院国际金融学院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元培学院五院挂单讲经, 天下武功才气触类旁通,就不许我多学个物理学经济学什么的吗?人说大器晚成,我不在 乎子夜成就。这活没人干我干,人不愿上天堂我上天堂。再说我不做,这天下还有谁做的了呢(防疫时期说话容易失言,包涵伟大)。于公于私,我都不能眼看着人类知识走冤枉路。

      后来发现,理论物理和经济学也都是有心之人,看我真诚不容易,和我相处得越来越和谐愉快。再后来,人家两家关系处的比跟我还深。善于审美自己的工作,是做上乘学问的要义。我经常回眸欣赏经济力学的魅力,其大气恢弘,其匠心优雅,远望根基阳刚不怒自威,近看分庭楚楚合院临风,常常使我不忍抽身而去。再再后来,我坦然转身,投奔克雷数学寺的千禧迷题,从扫地僧做起。这里另是一层洞天,别有一番追求,暂且按下不表。十五年后,今天我可以以我的学术声誉负责任的说,经济力学巳经相当成熟了。这十五年,我以为,是我四十年多年学术生活中最兴奋,最长本事,也是学术境界日益升华的时光。

      在有限理性之伞下,行为主义经济学最近的,也是迟到的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塞勒教授。他被认为是行为主义金融学的开山之人。塞勒在得奖后的一次访谈中说,未来行为主义经济学有三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应用,一个是继续目前的研究,另外一个是理论上的突破。他认为行为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突破是最为困难的,他甚至不敢期望这个方向在可见的将来有所进展。如果塞勒教授有机会学习经济力学,并有能力了解经济力学大厦的全貌,他会震惊而感到愉快的。

    (四) 普通理性

    普通理性论是杨英锐(2003,2012,2020)提出并发展的,是经济力学的重要部 分,其模型是理论物理中的希格斯机制。希格斯粒子被称为“上帝粒子”。普通理性论的市 场版认为普通人是市场的上帝。

    “普通人”是西方法哲学的一个中心概念,这是因为西方司法体系中的陪审团制度, 也是西方法学传统文化使然。普通人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在西方法哲学界引起过无数 学术论爭。在司法实践中,普通人的概念更是敏感,因为陪审团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它必须 由也只能由普通人组成。你不能以任何其它理由,如种族年龄性别穷富等而拒绝一个公民 做陪审团成员;但可以用一个理由:此人不是普通人。比如,此人受过神精伤害思维不正 常,或此人是皇家学会会员或科学院院士所以思考太多思维超常,等等。我在普林斯顿大 学的导师就曾因为这个理由没通过陪审员资格审查。在比较大的案件中,比如辛普森案, 因为他是非裔,陪审团中多一个或少一个非裔陪审员很可能会影响审判结果;所以双方律 师团打的第一个回合就试图影响选择陪审团成员。

      在经济力学中,普通理性(人)由六条原理定义,分别简述如下。

    (1)高选择性原理,俗称挑剔原理。普通人收入有限,比如工薪阶层,必须量入 为出,买什么不买什么,买多买少,到哪买,以什么价买,都要惦量。年轻人跟着妈妈到市场买东西,妈妈挑来挑去,价比三家,那是理性的表现,叫做普通理性。年轻人有时跟大人出去买菜嫌大人啰嗦,那是因为你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挑选,是人的社会本能,生存本能,也是母性哺乳本能的高级进化,是一种伟大的理性。

    (2)主观确定性原理。这是维持根斯坦首先提出的概念,不是杨英锐的。维氏是廿世纪英籍哲学家,以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著名,博弈论的原始版本语言博奕就是维氏提 出的。维氏写书都是一段一段儿的,当时要有微信就方便了。他认为社会交流可以被看成 语言博弈;言者有所说,不同听者的理解会有歧义。言来语去,猜来问去,如同博弈。不 过,维氏论证说,很难找到一组规则来定义这种语言博弈,因为处处充斥着不确定性。所 以,世称维氏哲学为怀疑论。

    可是,一辈子研究不确定性(uncertainty) 的维特根斯坦,去世前出版了一本小书,《论 确定性》(On Certainties), 书中有一句名言:怀疑一切不是一种怀疑,你只能怀疑你曾相信 过的事情。他认为,虽然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建立了大量的“主观确定 性”。你过马路时,当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可根据以往经验,你该过马路还是过马 路。这是一种很普通的理性,要不还怎么过日子呢,整天神精紧张兮兮的,什么也甭干 了。这就是主观确定性。

    决策意味着釆取行动(taking an action); 而普通人日常过日子多半只是按习惯行动 (acting), 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刷牙刷牙,该洗脸洗脸,该吃饭吃饭,该上班工作上班工 作,该买菜买菜,该领工资领工资,该高兴高兴,该有情绪有情绪,见人该打招呼打招 呼,该坐地铁坐地铁,该买票买票,等等,等等,数不胜数,这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绝大部 份。这些都是习惯性例行行动,而不是“釆取”的行动。普通人过日子,讨厌没事找事,尽 量少做决策,因为决策是有代价的。普通人不喜欢没事儿总是釆取行动的领导,那叫运动 群众。大家平常过日子,不喜欢旁边有个一天到晚总催你釆取行动的人,那叫神精质,让 人紧张烦躁。主观确定性原理又称过日子原理。

    一个普通人,知道该怎么过日子,建立了那么多的生活常态通道,这是生命的社会 生活基本表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理性。这些最基本的事情,被经济学忽略 的太久了。最日常的发生在我们自身和周围的现象,往往是理论最容易忽视的事情,正所 谓是“灯下黑”。

    (3)空行动原理 (take null actions)。当人们不得不做决策的时候,做的最多的决 策,就是釆取一个“空行动”。一个顾客走进商店,驻足看到一件感兴趣的商品,翻牌看看 价格,心说再想想吧。刚要走,服务员过来问需不需要帮助,你说我明儿再来。“再想 想,明儿再来”是一类最常见的决策,叫做空行动决策。再如,明天学校要投票选学生会 主席,两个候选人都是你的朋友。其中一个你生病时陪你去过医院,一直对你挺照顾;另 一个在你最困难时拉过你一把,平时还常帮你复习功课。你曾跟人家分别都说过,下回有 我能帮上忙的,千万跟我说,我一定全力以赴,两肋插刀。但这天晚上你失眠了,左右为难。第二晚上你给每人发了同样的微信,说是你突然病的不轻,结果没去投成票,太不好意思了,云云。这也是一类空行动决策,动机是避免更高的机会成本。

    注意,过日子和空决策不是一回事,但在行为上是难以分辨的。情形一,某君夏天 带孩子上街,天太热,装做买东西躲进商场去蹭空调,凉快一会儿又出来了。情形二,另 有某顾客本意是进商场买东西,后来嫌贵又走了。从观测的角度说,这二种情形一般不好 分辩。这是广义相对论中“等效原理”的市场版。

    (4)沉没成本原理。有人说过,看一个本科生的经济学水平,就看其对“沉没成 本”的概念把握。沉没成本就是过去投入的成本。比如十块钱买的股票,现在跌到八块 钱,丢的二块钱就是沉没成本。经济学家告诫我们,经济学不管沉没成本。新古典经济学 的核心技术是“边际分析”,说的是如果多投入一个单位的稀缺资源,其收益叫做边际收 益。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之比,叫做效率。这里“多投入一个单位”显然是对将来或现在说 话,与过去无关,即与沉没成本无关。

    可是,哪个普通人能完全不顾过去发生的事呢,历史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买股票时 没跟家人说,私自做主,现在一百股亏了二百块钱,回家怎么交代?再举一例,你在学校 和别人谈恋爱,一年后别人提出分手了,你割舍不下,想不开情绪低落。朋友和家长都劝 你,往后日子长着呢,过去的事就过去吧,赶紧振作起来往前看,快到期末考试啦。这在 语言哲学里叫做“第三人称叙述”,俗称站着说话不腰疼。当事人心里会以第一人称叙事, 想到过去一年中的美好回忆,自己在感情和时间,甚至金钱上的投入,等等。这些就是沉 没成本。考虑沉没成本,这不丢人,是普通人之为人的理性,是最自然的理性,是普通理 性,是普通人对自我的尊重。

    (5)犹豫原理。人们在生活,总是伴随着犹豫。你收到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 (说北大清华也不失一般性)两份带全款奖学金的录取通知书,权衡诸多因素,接受哪 家,你颇为犹豫。北大曾经流行过一句话,管这叫幸福的痛苦。你拿着两份录取通知书, 到处征求家人同学朋友的意见,其实就是可世界的显摆。这也不丢人,是本能的理性。能 够被两个顶尖高校录取,是你勤奋的回报,是你辛苦掙来的财富,你不情愿马上付出机会 成本,让双份财富在手上多留几天,赚取社会的认可福利,这是普通人的常情,是普通理 性。

      再举一例。你到购物中心买东西,看看价格,对你的固有价达到相当的敏感度(就

    是觉得有点儿贵的意思),你有些犯犹䂊。一会儿真的喜欢想买,一会儿想这个月手头有些紧张,先不买了吧下个月再说。这是普通人对自己对家人负责的表现,是成熟的表现。

    犹豫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理性,尤其是普通人的理性,是普通理性。

    (6)更好生活原理。人们想让生活更好更美好,这似乎是连想都不用想的道理, 还用的着说吗?其实要说,不能忽略,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宏观经济学有二个隐形预设。第一,社会经济从长远看是上升的;第二,是呈周期性上升的。相应的,微观经济学也有一个隐形预设,即人们希望生活更好,而不是相反。希望生活更好,是普通理性的底线; 对生活好坏无所谓,那不是经济学;希望生活变坏,那是邪教。

    以上六条原理,是对普通理性(人)的概括。这只是普通理性论的概念化部分,至 此理论化的路只走了一半。多数社会科学理论,就到此停住了,或者再多做些经验研究, 做些统计分析,就觉得工作已经很漂亮,可以写文章了。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新的经济 学“理论”,却无法撼动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的根源。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是由于 它拥有成熟的核心分析技术(如边际分析)和模型框架(即牛顿力学),而这是目前其他 新兴经济学流派尚未可及的。能够並已经超越新古典经济学整体框架水平的,只有杨英锐 经济力学。要找到普通理性(人)的适用模型,先要总结六条原理概念化所蕴含的整体性 质。其要有三,分别扼要给出如下。

    性质 1,普通理性状态是一个最低能量态。牛顿力学认为粒子是实心质点;在牛顿 力学框架下的经济学市场分析中,不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内部空间或心智世界,普通人被处 理为真空状态,即牛顿力学意义下的真空,里面是空的。量子力学认为真空不空,真空中 有能量,是能量的最低能量态,叫做真空具有非零期望值。在量子场论的框架下,经济力 学认为市场参与者同时作为普通人,具体内部心智世界,并承诺个体差异。

      做个普通人容易吗,上班下班,挤车堵车,养家糊口,买菜做饭,下带孩子,上伺老人,正常作息,锻炼保健,人际交往,适应环境,哪样不需要能量?所以真空不空。另一方面,普通人家平平安安过日子,不能折腾来折腾去,自然要保持能量最低态。普通人当然也有壮怀激烈,见义勇为,非凡作为的时候,但那是激发态,超出本文范围。

    性质 2,普通理性(人)是一个惯性系统,自旋为零。普通人过日子,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是一个惯性系统,正如在量了场论中,真空是一个惯性系统。李正道说过,惯 性系统自旋为零,并破坏一切对称性;关于这一点,细节可见杨英锐《普通理性与希格斯 机制》(2019)。

    性质 3,普通理性(人)是“简并态”。这是件令人拍案叫绝的事情,因为刻画的严 丝合缝,太到位了,不然想都想不到。在物理学中,一个粒子处于简并态,是说这个粒子 状态是不可被孤立而单独观测的。要观测此粒子态,连带的就会观测到彼粒子态。这样的 粒子叫做“被禁闭”的。在量子色动力学中,夸克就是被禁闭的。

    日常交际中,你夸别人孩子是天才,如何与众不同,将来必有大出息。别人一般会 谦虚一下,说我们孩子其实就是个普通人,将来平平安安做好工作就行了。可你要说别人 家孩子将来也就是个普通人,别人就不爱听了,心说我们孩子另有过人之处, 将来定成大器让你们瞧瞧。这也反映在推理心理学实验控制中。在被试所填的志愿表中,原来有一句话说,本实验不是测试你的智商,而是观察普通人是如何推理的。后来发现被试不喜欢被称为普通人,有一定心理负作用,这就有可能在数据中出现杂音。所以改成说本实验是观察人们一般如何推理的,这样语言就中性了。

      事实上,无论是小区保安,环卫工人,各类白领,企业家金融家,教授科学家,公务员主席总统,或者甭管哪儿哪儿的皇室成员,既共享普通人的一面,又各有独特之处,这就是简并态。普通理性难以被孤立观测,物理学就说它不是特征态,观测结果不是特征值,而只能是一个谱。即以普通理性为底,加色加线条加背景画尽人间百态。普通理性不是伸手可探,但无处不在。

    以上把解释的话说到这个份上,这里可以直接了当的交待,以上三条恰是理论物理 中“希格斯场”的三条基本性质。即最底能量态,惯性系统和简并态。所以,希格斯场正是 普通理性的模型,天造地设,严絲合缝。什么是希格斯场呢?其技术细节超出本文范围。 常用的直观比喻是,希格斯场就像一个游泳池。当你在岸上穿着几件衣服,你不觉得什 么。但你若穿着衣服跳进游泳池,你就知道衣服有份量了。这就是希格斯场的作用,也是 普通理性的作用。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由三个基本结构组会而成。即单荷系统量子电动力学,双荷系统 同位旋弱力模型,和三荷系统量子色动力学。它们分别是经济力学中市场动力学,外部性 动力学,和亚经济动力学的物理模型,并共享相应的数学对称群。这是经济力学的主体 (杨英锐,2012,2015,2017,2019),以标准模型为其物理模型,以后有时间慢慢会以 学术随笔的形式做非技术性的介绍。可是,美中不足的是,标准模型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被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选为七个千禧迷题之一,称为杨-米尔斯质量缺口问题。这也是杨 英锐近来开始试图找到解决方案的千禧迷题之一。

      现代粒子物理学通行用量子场论刻画,规范场论成为其标准模型的正规语言。杨振

    宁和米尔斯最初在粒子物理学里引入规范场论方法后,相当一段时间没有引起物理学界的

    重视。这是因为在其动力学分析中刻画粒子状态的拉格朗日公式中,没有质量项。也就是说,所有在标准模型中用规范场论定义的基本粒子都是无质量的,这当然与实验不符。转換为经济学语言,无质量就是无后果。再換句话说,经济力学所讨论的各种荷,如市场荷,冲动色荷,包括外部性规范场,都是无法考虑市场后果的,也就是无预测机制底线的。这当然也是其它经济学理论的问题。

    后来,大约廿年后,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等提出一套方案,引入希格斯场与规范粒 子相互作用,使其得以获得质量,称为“希格斯机制”。这在一定意义下解决了质量缺口问 题(没有根本解决)。有的物理学家开始称希格斯粒子为“令上帝诅咒的粒子”,叫着叫着 就顺口叫成了“上帝的粒子”,再后来连“的”也省去了。普通理性是希格斯场的社会科学版。普通人在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中起到希格斯机制的作用。用热力学的语言说,普通 理性是基态(stationary state), 其它如有限理性是激发态。以普适共享的普通理性为底线, 才能知道其它各种理性努力的的难度,这就是在社会生活中“质量大小”的意思。在经济生 活中,各种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无论如何宣传,取决于普通人对其接受程度。一个新产 品投入市场,无论商家如何广告,销量取决于普通人对其认可程度。金融市场更不用说 了,无论金融分析师如何巧舌如簧,股价高低取决于普通投资者的行为取向。顾客是商家 的上帝,普通理性是经济学的上帝,普通人是市场的上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初稿完,2020-3-2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英锐: 决策论框架下的三种经济学理性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km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