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自甬返辽,途径青岛,听车载导航提示,“前方驶入新冠高架桥”,不禁大骇。其妻于副驾位置再次确认,路牌上也明确显示“新冠高架桥”无误。两人一路狐疑满腹。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98317/26d1cf8815e4da44.jpg)
新冠病毒已为患两年有余了,至今仍肆虐不止,人们谈“冠”色变,倒也情有可原。只是,青岛“新冠高架桥”这一路名引发的更名话题,远在两年前就已见诸于网络坊间了。
2020年初,传染性极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并引发恐慌,有网友就致信青岛市市长信箱,称家住青岛新冠高架桥附近,每天上下班都需要通行‘新冠’高架路,每次经过,新冠病毒似乎都如影随形,每次经过,都仿佛受到一次心灵的摧残……所以建议改名。
当时,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市还没有解封,网友坚信武汉必将战胜’新冠’,于是建议青岛市将“新冠”高架桥更名为“武汉”高架桥,或“胜利”高架桥。
很快,青岛市政府办公厅政务服务热线答复说,新冠高架桥北起杭鞍高架路,南止莘县路立交桥,是2011年由市政府命名的,命名合法合规,符合《青岛市地名管理条例》的规定,为了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一般不予更改。
好奇心驱使,我上网搜了一下,高架桥是沿着新疆路、冠县路修建,所以取两条路名的首字,由青岛市政府于2011年命名为新冠高架桥。桥长3.5公里,作为胶州湾隧道与杭鞍高架路的连接线,是向北快速疏解出胶州湾隧道车辆的唯一通道,也是一条在城际中穿越的高架桥。在整个青岛市交通中占有重要的一环。
可见,这个“新冠高架路”中的“新”和“冠”,是新疆路和冠县路的首字组合体。这里的“冠”读guàn(音贯,仄声)。
而新冠病毒之“冠”,是指病毒具有甲基化的帽状结构,这里的“冠”读guān(音关,平声)。此“冠”非彼“冠”。因而不可混为一谈,张冠李戴。如果因此高度敏感,反应过度,则未免望文生“歧”,有失偏颇了!
在笔者看来,尽管引发疫情的病毒简称是“新冠”病毒,令人厌恶,但“新冠”二字并没有原罪,相反,它还有新的冠军、新的成功、新的突破、新的收获……等多重吉祥含义的褒义解读。也就是说,青岛市政府对于“新冠高架桥更名”的答复是公允、正确,令人信服的。
所以,对待新冠病毒以及病毒的毒株变异,我们应该高度警惕,严阵以待,积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构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切莫谈“冠”色变,自己先乱了方寸。否则,只能是舍本逐末,贻笑大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