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开始阅读《史记》,从克服畏难情绪到如今的爱不释手,心境转折之大出乎意料。追随吕世浩老师的脚步实践“设身处地、揣摩通透、体贴入微、洞见表里”的读书之法外,想起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关于读书之法的介绍。今日重读“第十六章如何阅读历史书”(235,1)-(237,21)做了阅读笔记。
开篇作者先界定了此处“历史”的两个角度的含义:狭义角度,针对过去某段时间、某个事件或一连串的事件,来进行基本上属于叙事风格,比较正式的描述;广义角度,叙述故事。区分了事实本身的历史和书写记录的历史。百度百科对于历史的解释有二:沿革、来历;过去的事实。
今天阅读了小标题“难以捉摸的史实”。以“史实”为中心词,我又想了六个定语:仁者见仁的、启发智慧的、引以为戒的、无法完全再现的、生动的、充满诡辩的。
作者举了法官审判车祸案件时,证人回忆亲眼所见都很困难,且法官对证人、证据都会严格审查的例子来帮助理解历史的难以捉摸。作者用战争日期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难以捉摸”的观点。
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看,人类每一秒接收的信息量非常大,其中能被人类有意识记忆的信息占比非常小,所以即便亲眼所见,将过去重新整理出来也非常困难。
如果说法庭关心的是最近发生的事件与现场版目击证人,那么历史学家关心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大部分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想要完全弄清前者的事实已经很难,弄清后者的难度可想而知。这里用了层层推进的方法让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真是精彩,至少我是从来没想过历史的不可捉摸性,倒是知道“人观察世界,然后用自己的标准筛选信息,将筛选的结果称为世界”。我们对于现世的评价都各执一词,没有定论,我想,历史大概也无法得到绝对的所谓的真相。那么,还需要关心历史么?秦始皇修长城目的在于驱逐戎人,真的可以驱逐么?如果不能,修建长城仍然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史实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