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找回节奏,把头脑碎片,日常记录,凑成小文,未尝不可。
本文概要
- 把兴趣变成职业后的困惑
- 几个转行实践故事
- 事务性工作的作用
为何把兴趣变为职业后会感到痛苦?
身在职场的人常常会抱着把兴趣变为职业的幻想,他们会想,如果当初我能够坚持XXX就好了,那我现在就可以做着最喜欢的事,同时还能赚到钱。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我从孩子出生以来的这五年一直谋求着各种转行的契机。每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我总会发现:“这个事情如果变成职业就不好玩了。”
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其中一个是边际的问题。并不是感兴趣的事,就可以一天到晚都干。就如一份好吃的零食,若我逼着你每天都只能吃这个的话,你终究会对其厌倦。所有的兴趣,都是有边际效应的。当你做一件事的强度超过了某个临界点之后,兴趣就不再是兴趣了。那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又或者说,在做之前应该注意什么?
你需要破除心中妄念,没有什么事情是能轻易完成的,有兴趣并不代表事情就会变得容易。相反,如果以为兴趣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话,到了期待落空的那一刻,你会感到加倍的痛苦。
故事A
小A认为兴趣是纯粹的,是某种一蹴就能到达的理想状态。他对心理学感兴趣,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他原来的想象是可以天天对各种心理学知识高谈阔论,通过犀利的文章,批判乃至改变人们对于生活的想法。
但实际上咨询师每天都在面对大量自己不感兴趣甚至是讨厌的人,他不但要跟这些人聊天,还有和他们共情,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原本的理想画面变了味,他开始觉得工作没有一点意思。而且他觉得可能都还没帮到几个人,就会先给自己落下一堆心理毛病。到时候再花钱找心理督导来疏导,那就得不偿失了。
故事B
小B喜欢写作,他从小就有个梦想:成为像鲁迅先生那样的大作家。
然而当他成了自媒体之后发现,他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不得不写快餐文;为了文章的阅读量,他不得不每天关注社会热点;为了估算内容的传播性,他不得不学会写洗脑文。
这些都跟他心中的 “文学” 形象相距甚远,难道说写作就是销售工具,洗脑工具吗?他陷入了长久的困惑之中。
故事C
小C是名校计算机系的毕业生,但他对计算机知识却不怎么感兴趣。
用着头几年在创业公司打拼的经验一直在职场上混,直到他得到了一个成为创客教育老师的机会。
他开始想着如何利用已知的计算机知识去做好这件事,同时启动了好几个创客项目。但这些项目都不是他原创的,他做的事情只是把网上别人的项目复刻一遍,然后再修改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课程内容。
但他在做的过程中感受不到一点乐趣,唯一的乐趣可能在于跟学生沟通交流,但他却总是关注到那部分不喜欢创客活动的学生。
他对教育的想法很多,这些想法让他觉得现在自己在做的事实际上没有那么大的意义。反而他觉得自己该去教数学,因为那样就可以避开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了。
在意的事不能藏污纳垢,不在意的东西反而能持之以恒?
以上故事ABC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我把心理,写作和教书这三个兴趣通过实践验证了一番。然而暂时没有一个能跑出来成为我新的职业故事。
我发现,由兴趣而生的事,因为在意而变得过于理想化。当理想的期待落空,我都直接选择了第一时间放弃。我是抱着幻想的,幻想终有一天会找到一条兴趣变为职业的途径,幻想每次都是自己没有选对的缘故。
事务性工作无法避免
实际上在心理咨询师,作家,老师这些职业里面,不符合理想的工作内容长期存在,甚至比感兴趣,愿意做的事情要多得多。那么,如何在转行前对新职业有一个更合理的期待呢?
首先,在尝试新职业内容时,你应更多地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你愿意每天做同样的事,而且你可以享受其过程吗?
其次,在没有进入新职业前,适当给自己安排相关的事务性任务。事务性工作与你的兴趣无关,但却是新职业范围内不得不做的事。比如作家需要做译作来练手,或是为了得到一手素材去做一些不讨好的工作比如出租车司机;心理学咨询师要及时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其它咨询师一起讨论个案;演奏家要每天做基础训练,和乐团一起反复练习;创客教师每天都要关注领域产生的新创意和技术,迅速判断其价值然后决定是否要进行学习。
在还没有条件进行劳动外包之前,你只能选择把独自把脏活累活都干完。因此在这一点上必须仔细思考清楚,为了要把事情做成,你能付出多少,包括牺牲掉一些乐趣。在放弃之前,你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放弃的理由是否真的是你无法接受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