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 周六 深圳 晴 446/1000

【主题】读书笔记之《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
【字数】1618
共读《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第14天,把这两天阅读的内容感受最深刻的部分做一个记录。
1、“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真的到了那里,它们是不可能让你失望的”。
海莲的这句话,让我想起那年上“珠峰大本营”。在未到达之前,无数位驴友告诉我:那里除了帐篷和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其他就没有什么咯。而且需要冒的风险是严重高反,甚至会出现呼吸短促、头晕、呕吐等现象,海拔5200米对于体能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在登珠峰大本营的前一晚上,我心里是担心的,自己身体所能承受的状态已经到了一种极限。在附近的旅馆里已经头痛欲裂,脑袋耷拉在饭桌上,右手一口口艰难地往嘴里塞吃的(想要保持自己的体能),吃下去的饭菜不一会就全部吐出来了,走一步歇3步且气喘吁吁……房间的氧气设备我没有打开(一旦打开,整个行程就可能全部依赖吸氧)。但心里有另一个声音很坚定:如果到了这里不去体验一下,可能今后会更难了。无论如何要体验一次,也要挑战一下自己的体能和意志力。
第二天将自己裹严实、背了几罐小氧气、背包里还放了几小支液体葡萄糖和士力架,在同伴的鼓励下,于2018年8月8日登上了“珠峰大本营”,现在想来至少体验了3件事情:
a、在海拔最高的天上西藏邮局给某人寄了张明信片,心生喜悦。
b、亲眼见到了8844.43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纪念碑,心生敬畏。
c、体验了帐篷、蓝天、白云、当地的风土人情,心生感恩……
回深后没有几个月,也就是“2019年1月,日喀则市定日县珠峰管理局发布公告,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旅游。”(此黑色字体来自于百度百科)
也就是说如果2018年8月我没有下定决心登上去过,这一生将可能遗憾错过,但是我凭着意志力登上去了,此生不遗憾。
所以对海莲的“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真的到了那里,它们是不可能让你失望的”感同身受,你真正到了那里,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2、一个作家是无时无刻都在书写,犹如海莲的“稍后又记”、“午后续记”……每一个有感触的瞬间都会记录下来。我下载的“讯飞输入法”几乎很少用,尽管有些时候充满了写作的冲动,但等绕道回家坐在电脑前已经索然无趣,于是蹉跎了岁月……
也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写作前收集了约50年欧洲各个国家的细致的各种琐碎的数据,然后统计分析,得出某个结论。收集资料,也是一位作家该有的打开模式吧。有几位作家是关在家里写出来的,就算写一本小说,也是要采访人物3-5年,甚至更长时间。
3、“当我发现别人是多面博学多识,我总为自己的相形见绌而羞愧不已”。这句话也似乎是对我讲的,越读书越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我经常跟Y老师说:到了图书馆,我才发现我这一生真的没有读过几本书啊。Y老师向来说话都滴水不漏:不是你读的书少,而是图书馆的书实在太多啊。好吧,无论怎样,我读了几本书,自己心里是清楚的,希望不要流于形式地读书,而是真正要有所收获。
4、“当别人读了50本书的时候,我还在50遍地读一本书”,海莲的这种深挖精神在我身上几乎没有(我还说得如此理直气壮?这种无知的胆量恐怕只有我自己才有吧)。看得最多遍的大概是那本《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当年考它时,估计5遍是真的看了。后来2级、3级、4级的教材估计看了5遍以上,因为要分享给别人,必须自己非常清楚地知道每一个细节和背后的逻辑。话说当年能做到的也只是说到某个内容,很清楚地知道它在哪一页;分享时全程不用看PPT,能够记住内容。自己延伸出来的内容或者树立自己观点的内容比较少。
5、“74/5岁的健美端庄的夫妇”,海莲对这对老夫妇的描写,我今年在老家CD也见过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面容洁白细腻、着装得体大方、身型挺拔笔直、语言轻柔温婉……她的生父母是TW人,养父母是CD人,如何和我家扯上这种世交的,大概只有爷爷奶奶辈的人才能清楚。总之,她是我目前为止见到的70多岁的人里面活得最帅气漂亮的,举手投足间都让我这个晚辈惭愧不如。反观我自己,活得简直太糙了。慢下来,活得精致些。
边读书边记录并完成了简书打卡,是件一举三得之事,无限美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