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益老师 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第七目,当你体究念佛的这期间,你可能会感觉到肚子比较饥饿,比较疲倦,乃至于心情会变得很烦闷,这是一个过程,会经历过的一个正常现象。
因为我们平常实际上是用语言文字来体验、来分别、来了别,来作各种的思惟想像;今天你要用一个直观性的方式--就是这个思惟观--有思惟的作用,可是要断绝语言文字,然后用直接的、体会的、境界的等等,这样不易用文字来描述、不易用你的语言这样的种种,然后来作这样的方便,确实是跟习惯性有很大的违背。因此情况你不容易拿捏、也不容易掌握,这中间到底这方法应该怎么做……可是这是一段过程,等到你差不多过了一两个月以后,你就会慢慢的安住下来了。所以这时间不会太久,要请有志于体究念佛的同修菩萨们,你可以尽管放心。
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下也包括说,因为话头本身是一句话,它并不是一个词语,不是说你今天设定一个佛号,然后佛号的庄严,或是用持名念佛、或是用忆想等等,这个跟以前会差很多。而且最重要的,不只是一句话而已,它本身还是一个疑问句。虽然看话头并不需要马上要生起疑情,可是你对于它本身是一个疑问,这地方的话你是念兹在兹的。因为我们知道体究念佛实际上是需要什么呢?需要你用更多的精神,然后契入直觉的一个观行。可这个观行并不是来探查三界法的所有事物;就如同一个侦探,他在这屋子里面,他知道一定在这里没有错,要找的一定在这里,可是这里面的屋子的东西,所有的都不是。当然你也不需要困惑,因为祖师大德乃至于说 大势至菩萨等等,这些不论是参禅、念佛以及以及来阅读经典经教的,最后都可以达到证悟自己的自心如来、自性弥陀这个境界。
所以你就要从这世间法,从一切的这个法里面去追寻,可是又不要从一切法堕入这些法里面,所以佛法确实是难学。但是你要秉持一个原则,如果在这个世界你都能够这样秉持“菩提易得”的教诲,(相信佛说的这个心是人人可证的,并不是这个心是用外求的)那你就可以在所有的世界、更艰困的世界,乃至于一切的有生的世界,乃至于未来你生生世世,都很容易证得这个真心,这就是你的本心。
然而你在这过程中,如果你发现你一困顿或是怎样,那千万不要因此而沮丧,因为 佛告诉我们说:当你对于法,要知道祂是很深妙的。因此 佛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开演大乘法,既然如此你就要去想:“已经很难得听到这样的法,何况是进入实修呢?”听闻尚且不易,那你在修行中的过程中,当然有一些困难,这是无可避免的,可是只要你知见正确,一辈子这样的服膺下去,总有一天你会因为这样的努力,不断的超劫精进,然后能够成就未来果地--如来正等正觉。
如来也告诉我们说:如果你现在就放弃了,(在《般若波罗蜜多经》里面提示我们)当甚深的法你没办法接受听闻,开始往后走,离开了道场、离开了讲堂、离开了修学的地方,这样怎么弥补回来呢?如来跟我们说“你退后一步,需要你再修行一大劫的时光,才能够把这个失去的福德庄严以及失去的功夫行门全部再弥补回来。”所以如果你一往后退,一退就是好几百公尺,那你可以想像在人生的境地中,你要经历多少的困难。要想我们今天能够在这地方修学,不论你是以净土法门作依归,或是以念佛法门能够通达一切实相作为依归,你总是在 佛陀的教法之下。要去想这个法确实难得,既然难得你就不要轻易的放弃,最后佛一定会赞叹你,你是所有人中的芬陀利花,这样美丽庄严的花朵。
所以要对这地方自己有信心,也要将这个教法能够方便来告诉其他的同修们。因为《法华经》也告诉我们:就算是你修学非常好,可是你所得到的境地、所得到的庄严,还比不上你去将这个法告诉一位同修,让他人来修学,能够来听闻这了义正法,乃至听闻像《法华经》这样一佛乘的经典。因为当你这么作,可以生生世世就可以有因缘值遇到佛,乃至于下一辈子你就可以看到殊胜的大菩萨、圣位的菩萨来与他相伴,甚至受祂的教诲、教导。所以对于许多的困顿以及烦恼,在这过程中,你要当作这是菩萨道必经的一个过程,你要从心里面能够安忍下来。
我们来继续第八目。第八目的时候就是在体究念佛这段期间,你必须要照顾自己的睡眠。除了方才的饮食你需要注意以外,睡眠本身它会牵涉到你能不能把心能够安住,安住在什么呢?安住在这个体究上。因为体究他很容易就因为外缘的干扰,就马上跳脱于这个观行之中,就跑到外面去了,看看外面有什么东西等等。这样情况下就是因为功夫不纯熟。此外身体呢,对于心理的交互影响也是你必须要考量的,如果一个晚上你不休息,执意说:“我一定要把祂参出来!”这样给自己压一个时间,并不是在修学上一个很好的方式。
以前有一位禅师,他也是想把自心如来找出来,他用的方式是什么呢?他给自己设定个期限,可是他的期限设定非常非常短,就是说从这地方走到一个大河口,如果他没有找到的话他就跳下去。所以这样的方式并不是正确的!那同修们你猜最后他怎么样呢?在还没到那地方的时候,他就自己误认了一个;因为他根本就不想要跳到河里面去,所以他就对自己找到一个心,他认为那个心就是真心,就是他的本来面目,所以他就一辈子错会了,这还是一位相当出名的大禅师呢。所以你在这个情况下,你千万不要著急。
如果说在睡眠中他没有办法精进,可是睡眠中可以让你得到一个调养。很多人开悟了,并不是完全都是在非常精进、一直持续的绵绵状态下,甚至有时候是一念间开悟的。所以因缘各个地方是不同的,该休息就是要休息,有充足的睡眠的时候,你的脑筋里面的血液它流动的会比较顺畅,你就能够开始转动。那这个检验也很简单,譬如说你一发现你吃得过多的食物,这时候整个食物需要血液的消化,就会使得你脑筋开始觉得不清晰,就会觉得想要困,这样你就知道:“原来我吃的食物过量了,那应该我要作一个调整。”或者说:“我食物的内涵想要做一些改变。”或是其他的种种方便;或是你可以先休息一下。但是尽量不要长卧,长卧的话一方面你的休息的时间不是很好,一方面也会让自己容易变成懈怠。
我们用以前的一位比丘来作个例子,看看古人对于睡眠法是怎么处理。以前有一个二十亿耳比丘,他非常精进,有一天他起个念头:“像现在大众都已经在休息了,我一样彻夜不眠在精进,可是这样情况下,我一样没有得到道果。我家里也很有钱,我是不是就脱下僧服回家去,将来我可以这些钱财布施供养来护持。”结果 佛陀了解他的想法,就派人去请他过来,然后把方才所了解的告诉二十亿耳比丘,这个比丘就觉得很惭愧,因为 佛陀知道他心里面的想法。佛陀又跟他开导:作人呢在这修学这个圣教法门,你精进是好的,可是太过于精进,使得身体疲倦了,对于身体以及修学不但没有帮助,甚至是有所害的。乃至于如果对于继续精进却不懂得要领,我们可以看到有阿那律的故事:阿那律当 佛陀诃责他:“你怎么每天都在打盹,在我说法的过程中呢,你一直在那里打瞌睡。”阿那律听了也很惭愧,他就不断地精进,以至于最后他眼睛就失明了。幸好 佛陀教他一个方法,让他得到天眼通。那同样的,二十亿耳比丘,佛也告诉他:“精进不是这样一味的让自己的身心受到驱迫,你应该作一个调整。当然你如果精进不及,这样就是非常的懈怠,这样也不对。你要像你在俗家里面弹琴的方式一样,当你的琴音,你的心非常的急躁的时候,能够奏出悦耳美妙的音色吗?”二十亿耳比丘回答说:“这样我是没办法的,这样的声音会急杂难听。”佛陀又问:“那如果说你把你的琴音,把它放得很缓,这样的音色还是可以美妙吗?”二十亿耳比丘也说:“一样不行啊。”所以 佛陀就说:“所以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后来,二十亿耳比丘就根据这样调整自己的身心作息睡眠的时间,就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体究念佛是在大乘法门中深奥的法门,比二乘人所证得的当然要殊胜更为许多,无可计量。因此你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应该要休息,你就要休息,应该吃饭,你就要吃饭。就是要避免说:不要过量,也不要过少。当你会看到有些菩萨、有些同修,他因为精进起来,他会变得茶不思、饭不想,那是因为他已经有疑情了,他这种情况下就像以前的一些科学家,他因为太专心在他所研究的课题中,所以对他来说他的吃饭或等等,他就先搁下;可是如果说你还夹著许多虚妄想,这疑情还没有生起来的话,这样只是徒劳自己的身心。所以这调整是在这个体究念佛的期间之间要去注意的。
再来第九目,就是忽略现实的状况。体究念佛会有个阶段,你会感觉到脱离现实,就是说有两个境界--一个是外境,一个是你在体究的这样的境界。当然体究的境界没有什么境界可言,因为就是在你话头的功夫上。可是这时候你会发生就是:你看外面实际上也没在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因为你的心头已经被这个话头的这个精神整个笼罩住了。甚至有的人他疑情已经非常非常浓,他根本一早起来不参也不行,所以这样的人也会睡不著,走路的时候也会想。担心会不会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情?乃至于生命的危害?这点倒是不用担心。如果车子突然开过来,你还是会去闪过它的,然后甚至你走到马路口的时候,你就会注意“这是一个马路”。当然会有一种情况是,你要去的目的地,你可能会经过了,或是你坐车的时候经过那一站,你也不清楚,这是难免的,因为你的心思就没有放在那事情上。但是没有关系,顶多是一站你再走回来。甚至有人会走过他的家门,他就忘记了,甚至忘记他要处理什么事情,没关系,这都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忽略掉现实的世界、忽略掉你本来想要出门的目的。可是它对你来说是一个好的现象,就代表说你功夫渐渐得力。
如果说你还担心很多事情,这样我们也要在这里不忌讳的说:人生不过是生死之间的事。中国人很少愿意对遗嘱去做一个立案,其实这些事情是念佛人本来就不会畏惧生死,你可以先把它写下来“希望我这一生我到了终了的时候怎么安排”,这样你心里面也可以少去这挂碍。乃至于说现在比较热门,到底急救的方式是要怎样--是要打到心脏以及全身都大出血?还是说可以让病人(这样重病患者)可以安然的舍报?这都是你可以预先跟家里面的眷属先说明。如果说你在寺院里面,你也可以跟同修们、跟其他的法师出家众来作一个报告,说你希望你以后怎么样的安排。
而再来,如果说有的同修他想:“可是这样好像不够保险。”可是你要想,当你在三归依的途中,这过程中,你已经得到36位护法神--等于36位菩萨在照顾你;等到你愿意受五戒,每一戒又有五位的善法神,所以你如果是受了五戒就有61位的这么多的菩萨在旁边在照顾著你,在照料著你的安危。如果你是一个真修行人,你就不应该去畏惧这样的事实,何况今天你在修大乘法门,大乘法门你受的是了义的正法,护持了义正法的菩萨更多。乃至于说你愿意开始来持菩萨戒,每一戒你都有这么多更多更多的菩萨来护持你,所以对于忽略现实的这个状况,就不需要特别的担心。所以这是在你这个法门中你要注意到的,整个身心的一些的状况。
再来是,因为你照料了这个生活起居,然后乃至于说生死的大事都想好了,那你想:“我是不是可以快一点可以成就?”不过在佛门中“快”是没有办法抵达终点;佛门一算呢,都是无量劫,所以你要从这样去思惟。如果今天你可以如愿往生到极乐世界,乃至于你非常的精进,这样佛会给你授记。可是如果说你心没办法安住的时候,当你听到佛跟你授记的时候,不知道你那时候心里面会怎么想?因为佛授记的时候,每位菩萨都会心里非常的愉快、非常的愉悦,喜悦到喜不自胜;可是如果说,你对于这样的安忍办不到,当佛一说“某某菩萨,你无量无量劫以后,你可以得证无上正等正觉。”结果你一听,心里面就烦恼,为什么?因为你在想:“我这么精进,应该一两劫就应该要成佛啦,然后早知道,我是不是应该要去信那个即身成佛的外道法比较快,一辈子就成佛?”这样你就起了种种烦恼,甚至因为我慢没有降伏,就觉得说:“佛怎么可以这样想呢?我是不是还可以跟佛再禀白我有多精进,是不是可以把我的成佛的时间可以提前?”所以,当然佛一开口就是定语、不二语,一切就不能够再转变,因为佛是如实语,可以远远照见你未来能够成就如何的佛地的功德,以及那时有多少弟子等等。这也告诉你说:体究念佛它只是一个过程,乃至证悟也还是一个过程,学佛是非常非常长远的三大阿僧只劫的事,即使你能够超劫前进,在整个一切智海里面--广大的佛的智慧海里面--我们的修学还是只有那一丁点。
因此你要从这个地方去作一个体会,要去想菩萨人生是要怎么过。体究念佛不是为了自己的种种的庄严的果报,不是为了自己能够产生高傲于别人的心,或是可以因此而做种种的炫耀行,这都是菩萨应该要避免的。因为菩萨人生,就像是过无量劫里面像吃过一顿饭的时间,所以希望各位同修,你在食、衣、住、行如果遇到什么困顿的话,你要依止于善知识。
那我们今天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