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件事,通常涉及三方要素:学习者、老师以及学习材料。当一个人成年以后,自学的比重大大增加,老师的角色被淡化。当然如果有良师指点,学习效果当然会很好,但是良师是稀缺资源,并不是大多数人可以获得的。而如果真的没有良师,那么学习者就要思考,怎样自己来设计学习活动,怎样弥补缺少良师的遗憾。简单来讲,就是思考如何让“我”和学习材料更好地互动。
理想情况下,“我”和学习材料之间应该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就像前面所举的王云五和吉本的例子那样。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是否存在着一种通用的方法,帮助学习者和学习材料来建立循环,不仅可以用来学外语,还能学习任意一门知识或者技能呢?看下面这个图:
图7-6
我把这个方法称为“范例循环模型”。学习的第一步是挑选最好的学习材料,一定要去找这个领域里的大师级人物,把他们的作品作为首选的学习材料。大师之作就是你学习和模仿的范例。
然后你要做两件事,一是“吸收”,二是“构造”。“吸收”意味着你要真正地理解范例,体会出它的妙处,如果能看到深层的结构或规律是最好不过的。“构造”意味着你要输出,在理解范例的基础上创造出仿作。仿作有了以后,你就可以把仿作和范例相对比,这种对比能让你很直观地看到自己和大师之间的差距。对比之后,你对范例的理解会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刻,也就是说,你能更好地“吸收”了,相应地,你的“构造”能力也会增强。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这个模型应该对大多数领域的学习都是适用的,其中书法的学习就非常符合这个模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