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安利到追完整16集,看到的分析角度大致有以下几种:
1.谁是真凶(最后没填上的漏洞太多,以至本剧烂尾);
2.女主的强大气场,可模仿的极佳的衣品和妆发;
3.中年事业女在职场杀伐决断,披荆斩棘带来的共鸣感;每每无路可退时显示的”杀气腾腾”般豪迈带来的脱离现实的畅快与解气。
而本文我想谈的是另一个角度,谈谈本剧的几重迷雾,其中可见编剧和导演的野心。
本剧为何叫迷雾?
一层是基于本剧的类型:定位于悬疑犯罪题材,由每一集开篇引导出的小标题规制了情节走向,意为如同拨开层层的迷雾方见背后的真相。
二层是基于结尾的点题:男主姜太昱最终开车冲向迷雾弥漫的隧道,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第三层是基于男女主迷雾般的“爱情”:
家世显赫的前检察官男主被貌美无畏,从社会底层一路打拼上来的女主吸引,而女主也想要男主的背景助她成功,于是在不被家庭祝福的情况下走入婚姻。男主一开始就说,自己爱女主,并不在乎女主爱不爱自己。为了事业,女主打掉了自己的孩子,引起了男主的不满,继而开始了长达5年多的冷战。接着在编剧的安排下,通过前男友(即男二)的出现,男主错手杀死男二,男主替女主辩护洗清冤屈,女主终于逐渐发现情感的迷雾下,自己对男主的情感才是真爱…
但,你发现了吗,男主经历了中间的曲折后,对女主的情感却恰似一团迷雾了……正如观众们对男主的人设和动机的怀疑,男主对女主不是很深情吗,他为什么会这么陷害女主啊,他明明是凶手为何要让女主背锅还去虚伪地替她辩护,这……这说不通啊……
于是你会怀疑,他是真心爱女主吗?
……
也许有
但从其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分析来看,他爱的也许是一种对世俗和规则的冲破渴望。
这种冲破渴望表现在他对自己,就是舍弃了检察官的大好前程而选择国选律师,替普通人打官司,以此来逃脱既定的人生方向和轨迹;这种冲破渴望表现在他对女主,就是他在她的身上看见了一种坚持和反抗的力量,这种珍视引发了初期的好感与好奇。这么说来,哦,好像他也并没有那么爱女主呢……
既然不爱女主,那他为什么会杀情敌呢?
也许是当眯着小眼,颇具男性荷尔蒙意味的男二出现时,作为男人的他,充分意识到自己对妻子的一份独占,他自然不允许别人对这份自己深刻迷恋的亵渎,于是动了杀机。
还记得吗,最终男主假想了一出自己在警察面前说清自己杀人的画面……假使他真这么做了,我们也许会觉得他是真的爱女主的,才会比较同意很多大V所认定的这是一部玛丽苏剧情的说法。但显然,男主会这么想,而不太可能这么做,因为他并没有如他想象般爱这个女人…
所以他冲向了迷雾下的隧道欲求摆脱,他想摆脱的是什么?我想不仅是所谓的良心的谴责吧(曾那么不堪地弃自己的妻子于不利的境地),更多的也许是他看到了自己的初心,看到了自己对这份爱的认知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重重矛盾,他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最后的第四层,颇有哲学意味的一层迷雾。
编剧之所以将女主的职业设定为记者出身的主播,是有其深意的。
还记得电影《华盛顿邮报》里说,媒体是真相的草稿,在韩国,这还是一个对政治管理起监督钳制作用的职业,而女主高冷硬气的做派下前半生所追求的无非也就是对真相的了解和揭露,她所秉持的价值也就是靠着自己的一股子对“真“的执着满足人生的价值感,跻身上流的阶层,获得男主家庭的认同。
剧情的好看就在于,说别人的真相易,说自己的真相难,编剧就这么人为地制造了一种冲突:要这么一个较真又”求真“的成熟女性直面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说可不说的真相。
说?
不说?
还记得吗,在女主无限忧愁纠结的当下,终于她决定了……无论是出于自己的职业操守也好,或是野心也罢,她写了一张纸条交给张圭锡局长,局长思索了许久,最后将写有真相的纸条放进了一个盒子里……显然这个盒子里已经有了不少纸条了,哦,不对,是不少真相了,然后他很淡定地将盒子盖上了,放进了柜子里……是不是想起来了?
张局长的人设,我以为是全剧中最职业的那个角色。从他的华发里,见证了多少真相的掩盖和所谓真相的被揭示。成人之所以谓之成人,是因为经历了世事的打磨,能清楚明白在黑与白之间还有无限的灰色地带……而我们该如何面对迷雾下的真相,站黑或站白也许并不是当下的最好的选择……
站灰,一则是为求自洽,二则更是对未来的理智保全。
如果局长如女主般,将所有的真相不假思索地“勇敢地”揭露出来,也许他就无法坐在这个位置上那么久,也许就会牺牲掉更多可能志愿于“求真”的类女主般的人物,那么冲动之下,更重要的真相们也许就再也没有被揭露出来的可能。
这里的成本收益不难算。同时从管理上或是处事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以一子换全局的打法,今天的退是为了将来的进。
看到了吗,迷雾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那自是成人世界里的一种取舍啊。
P.S. 如果再有一集,把男二的死交代得更清楚些,比如意外的推诿中,男二被钉子扎死了,又或者男二的妻子提前下了毒之类……不管怎么设计吧,总之编剧其实完全有机会让这部剧完善地更好些,略可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