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
《鞑靼人沙漠》的作者是意大利作家迪诺·布扎蒂,该书创作于1940年。
布扎蒂于1906年出生于意大利,于1972年去世,他被誉为“意大利的卡夫卡”。
主人公德罗戈在未申请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被派往巴斯蒂亚尼城堡进行驻守。初到城堡之时,他对这里的环境深恶痛绝,恨不得立刻离开。少校对他予以承诺,只要他呆满4个月,在4个月后的体检时可以让军医开具说明,让他身体不适为由离开城堡。
在这四个月里,德罗戈见到了一些呆着城堡十几年之久的人,这些人似乎已经把城堡当做了他们生命的唯一意义,他们对城里的生活毫不感兴趣,甚至连自己的父母和情人都不再理会。
漫长的四个月终于到来,军医已经准备好为德罗戈开具说明,在与德罗戈闲聊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能够回到过去的话,我也会像你们一样……可是经过所有这一切之后,只能遗憾终生。”
然而,最后一刻,德罗戈放弃了自己四个月来一直坚持的要离开城堡的决定,决定留下来。最终,他在城堡里待了一辈子,为了等待传说中的鞑靼人进攻的出现。
我以为,一本好书(非工具书)应当是这样的:大多数读者都能从这本书里自以为理解到某种对自己有益的观点或知识。至于作者本意是表达什么,反而不重要了。当一个人物或一句话从你笔下诞生之时,它将不再属于你了。它属于它自己。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这样的一句话:“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在我的理解中,城堡之于德罗戈等人,大抵就像监狱之于老布等人。然而我们谁又不是呢?
我们现在学习的专业,可能是我们当初极力避免的专业;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可能是我们当初极力避免的工作;我们现在过着的生活,可能是我们当初极力避免的生活。在客观的压力和主观的不愿意下,我们眼睁睁看着生命一点点流逝,这种仿佛陷于泥淖之中的无力感像一个张开大口的海怪,似乎要把我们一点点活吞下去,我们感受着恐惧、绝望,却无力挣扎。
不可否认,客观因素是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之一。但是主观因素,就我个人来看,占的比例是超过一半的。过多谈论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意义有限,因此我们最好把关注点聚焦在自己能够掌控的主观部分。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是被迫做了不愿意的选择,并被迫为之付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被周围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慢慢接受了既定的事实,并逐渐认为这是正常的。
当有一天我们突然有选择时,我们还是选择了我们已知的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尽管这条路我们并不喜欢;相反,那条我们曾经喜欢的路,充满了太多未知,让我们望而生畏。
年龄越大,就越应当理解,“对”与“错”本身就是相当片面的说法。因此,选择呆在城堡里就并非是错误的,否则为什么那多人选择呆在城堡里?倘若觉得“举世皆浊”或“举世皆醉”,那么最应当小心的反而是自己。
有些人劝人放弃沉没成本,早日“仰天大笑出门去”;有些人劝人莫要好高骛远,当以务实为本。即使到今天,我还是没有想透这个问题,但这不妨碍我每天都去想这个问题;事实上,我认为这个问题即使一辈子都想不透,同时也应在一辈子的每天都反躬自省。
部分目录
无。
2019年01月2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