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通过什么学习规则的?听我们说 or 看我们做?
孩子自出生之日起,便开始了“学习”活动,学着在空气中呼吸,学着用手和口探索世界……
规则的学习也是一样。
那么,孩子学习规则的途径是什么呢?
有人说,孩子不是通过我们如何说,而是通过我们如何做来学习规则的。
很多人深以为然,但细思之下,是否真的如此呢?
我们先来解读一下这句话:
在孩子的世界中,对规则的解读是通过观察或被迫观察成人的行为来获取的。
实际上,孩子的所有学习活动都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
在学习规则的过程中,孩子会去模仿成人的行为。
但与此同时,孩子同样具备“创新性”,所以他会在模仿的基础上延伸出自己的行为。
比如:有意或无意地踏出“边界”,去“违反”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行为会受到制止,也正因如此,孩子明确了规则的边界,就此学到了规则。
总结来说,孩子是通过“后果承担”学习到了规则。
这个过程像极了“生病——治病”,但我们很清楚,与其生病之后去治病,倒不如防病。
孩子的学习过程同样如此——
我们为什么要等到孩子违反了规则才去告诉他做错了,为什么要通过“后果承担”的方式让孩子学习规则?
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告诉他规则的边界,提前告诉他不要违反规则呢?
于是,孩子学习规则的第二条途径出现了——听我们如何说。
所以,上述的那句话是片面的——听我们说和看我们做都是孩子学习规则的途径。
孩子学习规则的行为表现:
第一种:在被言语告知规则之后,孩子遵守了规则。
第二种:看到成人的行为之后产生了自己的想法,试探性地“越界”,违反了规则。
孩子学习规则的行为解读:
1.当孩子出现第一种表现时,家长要及时给予称赞和鼓励,让孩子明确自己遵守规则的行为获得了认可。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享受被肯定的感觉,就会乐意遵守规则,从而做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2.当孩子出现第二种表现时,我们一般会出面阻止。
但令人头疼的是,孩子似乎喜欢上了这种“违反规则”的行为,总是热衷于挑战我们的“权威”。
而每当这时候,我们总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与孩子沟通,盼望孩子能够“听进去”,能够纠正自己的行为。
但实际情况往往不遂人意,究其原因,是没有找到“症结所在”——孩子的真实想法。
事实上,孩子的这种行为一半是好奇,一半是想要博取关注。
一方面,孩子主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便是好奇心。
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总会产生“探索新领域”的想法与行为。
所以才会热衷于“在规则的边缘试探”。
另一方面,为什么说孩子的此种行为是为了“博取关注”呢?
想一想,当孩子违反规则时,我们是怎么做的——
耐心与孩子沟通,告诉他正确的行为,以期纠正他错误的行为。
这种做法本没有错,但它却给孩子传达出了一个错误的信息——
当我违反规则的时候,你会关注我,会和我说话,和我共情在同一片情绪网之中。
倘若孩子产生了这种想法,那么我们所有的劝诫内容便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的行为——你关注孩子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劝诫的基础上,避免此类情况呢?
实际上,孩子的此种行为根本上是想要“寻求关注”,只有满足孩子的关注需求,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不要在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去予以关注,可以有选择的忽视孩子刻意违规的行为。
要在孩子遵守规则的时候就去关注和鼓励。
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还能避免孩子“刻意地”违反规则。
情商小总结:
孩子学习规则的途径较多元:自己观察、他人告知、自己尝试……
孩子会通过违反规则的方式寻求关注,这时候可以采取选择性忽视的行为。
要多关注孩子遵守规则的表现,并及时予以肯定与称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