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有去“双墩”遗址看看的想法,正好端午节下午沒事,背起背包出发。
走过大庆路桥,一直往北,很快来到小蚌埠镇双墩路。路两旁依然能看到类似农家小院的房舍,门前种着桃树,豆角等作物,还有花草等。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这些人也许是“双墩”原住民的后代,但他们早已不靠狩猎,捕鱼、网鸟,养蚕为生了。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他们也农也商也工。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往前走不到一里路,前面有座“双墩”小学,这是方圆几里孩子们读书和了解外部事物的地方。离“双墩”遗址公园不远了。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延着小学往前走,看院墙上的“双墩”遗址出土文物宣传画和一个凸显建筑的出现,“双墩”遗址呈现在眼前。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来到了“双墩”文化遗址公园。眼前的景象,给人的感觉好像来到了很远古的部落。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那里有我们的先民在劳动,在狩猎、在养蚕、在制造着陶艺、在烹煮美味、在捕鱼归来的途中。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在往前行,考古现场围了不少游人。正巧考古工作人员正在现场仔细挖掘,坑里露出碎陶片、骨类、贝壳、魚骨、动物齿骨等物。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我拿出相机准拍几张考古照片,被现场工作人员制止了。说有考古保密制度,无奈只能看个热闹。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双墩”遗址位于小蚌埠镇双墩村北。
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时期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最早的文明起源。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遗址出土文化遗物达600多件,刻画符号的古陶器。这些陶器符,纹饰简练,老辣,手法粗犷有力。风格神奇怪异,写实中带夸张,有原始的艺术趣味和神秘色彩。
有魚、猪、鹿、蚕、鳥、蟲等。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从几期的考古文物来看,“刻画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含义明确,狩猎、捕鱼、网鸟、养蚕、种植等内容,仿佛一幅幅连环画。”
“双墩”刻符,可以说是文字起源最早的源头之一。对中国文字乃至整个人类文字起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今天看,发明文字的人物远远不止仓颉一人。”
“双墩”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分布在西北角的16个探方,展开发挖。在探方內发掘大小不同的,形状各异的陶器、蚌壳、螺蛳壳及兽骨和其他器物。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其中,雕题纹面人头像的发现,最具代表淮诃流域的先民。“椭圆形脸颊,而侧各有个戳刺点连成斜线,圆圆的眼睛,炯炯有神,小嘴微笑,眉弓实出,额头中间椭圆形的同心圆,清晰可见。”(蚌埠先民的头像,现存在市博物馆收藏)
具当地人说,“双墩”遗址,原来三面环水,先民工作生活十分方便。淮河先民会用水纹识别天气。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从“双墩”遗址往南走一二百米,就是“双墩”春秋一号墓。也叫钟离君“柏”墓。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具考证墓主是春秋钟离国国君“柏”。结构为特殊圆形墓坑。十字形墓底埋葬布局,气势宏大。墓葬封土及墓坑内使用了黄、灰(青)、黑、红、白等五色颗粒状混合土。具说非当土也产。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其天宇式的墓式结构,开创了一代钟离国葬俗新风,是淮河流域中游地区人类在墓葬建筑史的创新。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出土很多文物,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让人们感受大蚌埠的历史厚重和人文厚度。“双墩”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建设以“双墩”遗址为主体的国家遗址公园,占地25万平方米。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2018/06/18/端午节
走进“双墩”文化遗址公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