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的意义
如果要选某一角度,我就从人的存在开始啰嗦了,为什么要谈及意义,这个被人嗤之以鼻,归为没事找事的无聊话题,我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如果牵涉到某个人生活得幸不幸福,这个话题也是痛彻心扉的,模棱两可的对和错,七分靠人三分靠天的设定让条条路都可以选择,又摆出了种种好和坏的模范借以寻求一套在广泛意义上可以适用于其他人的道理,说真理的话,就不得不“咬牙切齿”的批判一番,靠自己努力,有人说要靠别人帮助;靠别人帮助,又有人说要靠自己;当又靠别人又靠自己的时候,发现的问题是怎么靠自己,怎么靠别人,继而产生怎么分辨别人的好坏之类的头疼选项。好,你迫不得已说一句,要灵活,多学习,又有人能举诸多反例,某某傻傻地坚持了几十年成功了……经验主义至上的人,往往栽进了这种死循环里。我后来,就不太相信这种偏向于唯心主义思索了,不可控的因素太多。
那有没有可能去前人的书籍中寻找一些经验呢?当然可以,但是他们所思索的东西,都不约而同的接近到了某个临界点,却无法产生质变——因为有什么东西是无法被认知的了。说来也简单,人为什么会有欲望呢?然后你解释是进化而来的本能和身体的激素造成的影响,而继续探索就必须对“本能”的机制进行了解,比如在什么条件刺激下,人脑的某个区域趋于活跃,如果再问一句,为什么是这个地方负责这种反应呢?这就很难去研究了。
再比如,我们都知道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这里要补充一下,这个研究是艾宾浩斯用一生的时间去记忆“无意义字节”的遗忘时间总结出来的,而记忆有意义的“组块”却是另外一番情形,当中最令人无法理解的一个现象是——当被测试者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去休息,相反回忆起来的程度更高,也就是说,潜意识在”后台”担当了一个处理者的角色,具体原因却不得而知。
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书籍里面,都出现了这种问题,可以归结为,目前它们还在发展当中,但在哲学领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只不过这次,完全在于个人了。
在谈哲学方面,我有必要补充一点,关于心智的论述。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根据指导其行为。这个是比较靠谱的定义,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这个人的思维的各项能力,举例就是,一件事情的看待方式和结论的不同,本质上是心智的成熟程度不同,为什么要谈及心智呢?因为这便于理解接下来我要谈及的,老子,孔子,佛陀他们的心智达到程度。心智发展高的人说的,通常会让我们在不同的阶段体会到不同的含义,并一直觉得他们要表达的意思在我们目前的水平之上,比如“大道至简”,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凡是有相,皆是虚妄”之类的话。
为什么说在于个人呢?因为心智成长需要丰富的知识,本性的智慧(俗称的认识自己),加上阅历,这种观念上的传递在人与人之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每个人很多基本概念不同,所以理解的意思不可能一致,也很难保持一致。
孔子的理念应该是最提倡入世的了,但规矩看起来过多屡遭批判,事实上它也成功的被统治者利用,所以能讲好儒家的东西,都必须要出世的智慧才能达到,因为很多规矩它背后是有深层含义的,而且,谈及观点不涉及背景都是耍流氓。儒家的前身是周朝的司徒,“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汉书-艺文志》里面说得很清楚,如果置此于不顾,大抵是为了诋毁而诋毁的。
国家最重要的是秩序,家庭最重要的是长幼分明,这个不是通俗意义理解的“不平等”,而是一种尊重,我们常说“尊老爱幼”,其实也要得益于宗法制,所以儒家大力提倡的东西,恰好是乱世中最缺少的东西。而且,不能把某个人怎么做产生的结果,归咎于是思路,制度的错,这是如今我们需要思考的,如何将它合理使用。所以我特别反感所谓的公知大肆宣传“普世价值”“民主自治”“自由平等”,毕竟他们内部乱成什么样,稍微长点心的都知道。
如先前所说,讲好儒家的东西很难,工具用得好,就是提高了效率,用得不好,还帮倒忙。所以要真正了解孔子的东西,还得看老子。
老子的东西呢,我总被人告知要四十岁以后看,而粗略浏览一遍之后的感觉是,我做不到……因为要生活基础没生活基础,要事业没事业,拥有的东西太少了,如果就学会放下,多半是饿死,如果抱有什么精神超脱的侥幸,还是免了,想要放下看破自己没有的东西,境界也高不到哪里去。
那个很著名的,“道可道,非常道”,其实只是在说一件事,就是“无论什么东西,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当你要用一种特定的形式去描述它的时候,就已经错了。”人常说,真理是永恒的,那,真理过一亿年还会存在吗?我们无法证伪。如果因为它不可证伪就判定说对或者错,科学或者非科学,就陷入了死循环中。所以这个世界可以理解为以一种流动的方式存在并运行,道德经里面的一段叙述,也可以理解为在说这一点:“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实,一开一合,一禁一松,一生一死,一来一去,都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习惯用灵活去解释,却浅尝辄止,不肯多用心去体会,这种看起来没有什么用的东西,最能在绝境中帮助我们找到那“灵光一闪”的瞬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些话,就是“无”和“有”之间的智慧。过分的追求物质,并不可耻,也并不值得去说多么低俗,但物质终有一天无法满足人的,有些人迟一点发现,有些人早一点发现,有些人甚至一辈子没有发现,归根结底,有追求得越多,越填满不了精神的空。
这时候,就是佛教的东西了,因为我发现,这些东西无论怎么理解都还是意识界的东西,为什么叫意识界呢,佛教里面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我所说的意识界,就是第六识,而第七识末那,“是心法,有普遍计度执着而想要了知的功能,所以称为意,也被称为第七识。(意根是二乘的名称,大乘法称为末那。)意根既是心,又是意识所依根的缘故,又是能引生意识的心,并且是意识生起后运作时必须依止才能运作的心,所以称为意根,这就是随根立识的意思。”
如果我说得通俗易懂点,意识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心”,还不成就是“脑子”,无时无刻都在运转的脑子,他们都建立在“我”的根本的,我怎么想,我怎么觉得,我怎么认为,而让我们觉得“自己”是“自己”的,就是第七识。
“末那识有四个根本烦恼心所有法——贪、痴、我见和我慢,八个随烦恼心所有法——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和散乱;五个遍行心所有法——触、作意、受、想、思, 和一个别境心所有法——慧。善男子,这十八个心所有法,若遇外缘,便即生起。”
现在回想,我很幸福,我很痛苦,无一不是我的范围,无一不是因缘而生,而生命的更高层次当然是在我之上,所以无我做起来并不容易,也绝非人们所戏谑的那样。就好比,我们知道自己在一个笼子当中,却不知道怎么逃出。
所以我要回到人生的意义的开头,为什么很多哲学系的学生最后信佛,我跟他们一样,意识到了人类现有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而对此进行完整解答的,只有佛教,这是不是说我要万般放下自在呢?非也,我都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人,自然谈不上放下什么,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成长,该做啥做啥,不然不是自己学蠢了吗?
这些东西,只是人的一部分,意义也只是人的一部分,目前来说是如此的。
(二)一念之间
如果有一些成熟地比较早的人,就会思考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在这确实让人好奇,毕竟小时候之前,出生之前的事情我们一概不知。他们也会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是“自我”开始登上舞台的时刻,在哪里才是自我的容身之所呢?为什么这群人不能理解我要思考的问题呢?
实不相瞒,也没有吹嘘的意思,我恰好是当中的一例,就是突然之间,毫无征兆的觉醒了,这对于当时的我并不是什么好事,过早地尝试脱离目前的阶段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极其矛盾的冲击,没有人能够阻止好奇心的驱动力,而越是学习,越是了解,越不能理解周遭的人和事物,它引起的连锁反应,着实让我纠结了几年。不过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很多老师,每一位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多灵感和经验,即使我不能解决当初的问题,却让认知不断地提升,不能否认的是,这些痛苦还是原来的样子,我并没有什么合适的办法去改变他们。
如果要说这一切的转折点,就是在山上遇到了一位游行僧,这也是我对佛教开始产生信心的起点,他并没有跟我说什么因缘,也没有说什么我已经听厌的理论,而是对我遇到的问题一一做出了智慧而又浅显的解答,我当时的状态就是,“哦,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哦,原来是这样。”短短的几个小时内,让我从一开始的纠结痛苦变成了轻松自在,他说:“佛法应该是让人越学越豁达的,而不是越学越死板, 你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干你这个年纪要干的事情,至于学佛,等你有社会阅历了,能够辨别善恶再来,然后要把心结打开。”
我当时觉得很奇怪,我这问题不都解决了吗,心结在哪呢?
事情总是很奇妙,当我心里挂念着什么的时候,身边就发生什么事情。
随着对经典的不断深入,我对身边的人和事物的不和谐越来越严重,如果将明白点,出世的东西,单凭我目前的阅历是无法正确理解的,而无法正确理解,就会变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尴尬局面,我到底是选择“世间”呢,还是“出世”呢?其实我早就知道这种困惑一定会产生,在我决定继续深究的时候,然后这些长久以来的压力又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再次爆发。
“为什么我生在这个时代?”
“为什么身边没有一位老师给我一些指引呢?”
“为什么你们从来不尝试着理解我的世界?”
我跟我妈吼出这些话后,夺门而出,外面的风冻彻骨髓,我一个人在公交站台坐了两个小时,突然发现,这些东西就是心结,没有解决的心结。我希望别人能够跟我一样前进,我希望人能接受我的好意,我更希望自己忘记经历的一切,这些埋在最底层的问题,统统被挖了出来。就是那一个个没有得到重视的,转瞬即逝的不满,它们一齐控诉我对自己的无情和专断,我习惯于谴责人们,与此同时,我也习惯于谴责自己。
就是如此简单的事情被发现后,心结再也无法在我的生活中为非作歹了——我第一次给了自己一点点信任和关爱,我第一次认可了欲望的存在,并尝试和它们共存,不再向池塘里丢石头,水澄清也只是时间问题了。在读文章的你可能会觉得这个过程是不是太简略了,但我不会回答你的疑问,因为经历过挣扎和选择的人才知道,这种过程很难用文字去形容,而经历过后,却找不到什么东西用文字来阐述。
当我真正明白“一念之间”这四个字的时候,才会感叹说出这四个字的人的智慧,因为,无论我何时去看它,都会发现新的东西,一念之间,人从坏变好,从好变化,从愚昧变智慧,从多闻变执着……而它的不确定性,恰巧是源于我们人的意识的不确定性,以及毫无由来的各种念头的干扰。如何寻找一条目前最安稳的道路呢?
接受错误才能减少错误,理解错误才能减少错误,每每从错误中学到东西才能不害怕犯错,这是我目前的答案。
(三)一切都好像在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