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吃人,不稀奇

人吃人,不稀奇

作者: 曲润链 | 来源:发表于2020-07-07 19:51 被阅读0次

    题目:人吃人,不稀奇

    (——读灾荒史有感)

    作者:曲润琏 

    写作时间: 20200502,16:45至18:15

    大概10年前吧,看过灾荒中“人相食”的资料。初读毛骨悚然。后来或许知道得多了,就有点麻木。

    鲁迅说,读史总能读出“吃人”两字。我怀疑,其实只从“吃人”的字面意思讲,也是成立的。

    近日买了几本与中国灾荒有关的书。目前看了6本:《灾荒史话》(刘仰东2011年出版),中国百年灾害回眸丛书4本(《天降奇祸》《天堂炼狱》《初缚苍龙》《风雨同舟》2015年出版),《山东近代灾荒史》(王林2004年出版)。

    总的感觉,我的怀疑,基本成立。人吃人,至少在近一二百年的中国,根本不罕见。

    我猜,或许,几百年前,人吃人的事稍微少一点。是古人的道德水平更高,后来人心不古?应该不是。是古人更富裕?应该也不是。是古人的“质量”不行,身上的肉不够可口?更不是。可能的原因是,当时人口“数量”少。不是被吃者太少、以至于不够食人者享用;而是人口总数少,相比之下,野菜野草和树皮充裕一点。

    1962年以来,这60年,因饥荒而人吃人的事,再未发生。但我总觉得,这类事情,就像森林大火,不可能真正断绝。迟早会再发生的。阿门。

    看书过程中,有感,数度落泪。一些零碎感想:

    1.这几本书的作者,基本把灾荒归因于天灾、战争、政治等因素。稍深一点的,只不过说天灾的源头,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有关。但我觉得,这些分析都不深刻,不彻底。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的农业生产方式、高产农作物的传播引进、农民喜欢逐水而居、城里人喜欢聚集在远离自然的城市中、科技特别是农业的逐渐发达等等因素,造成人口数量激增,导致的必然。这才是内因。其他的,都是外因而已。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变化的依据。另外,刚说到的这个内因,其实也只是表层的内因。深层的内因涉及到哲学观点,说多了容易被骂为反人类反社会,不展开也罢。而这表层的内因,似乎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相似之处。但我还没看《人口论》。有空应该找来学学。

    2.破坏水道的一个表现是,在数年不走水的河床上开垦农田,建房,安家。一旦洪灾来临,淹了这些地方,相当于江河夺回属于它的领地(《风雨同舟》第88页)。这些被毁的房屋和田地,本来就不该存在,是江河让步几年,让它们临时活几年,而已。同理,很多灾年饿死者,在自然界看来,或许本即不该出生;因造物主一时仁慈,让他们临时活几年而已。拿走本来不该属于你的生命,理直气壮。刘慈欣说了,我要毁灭你,与你何干?

    3.近现代,多数年景,非旱即涝。少有风调雨顺之时。这大概是常态,是正常的。从古到今,可能大体上差不多。旱和涝,尺度是活的。与地的承受力有关,与人的感觉有关。当人口总数少,少数田地都属旱涝保收的良田的时候,可能多点雨少点雨,都无妨,没必要定义为旱或涝,反正没太影响我们的地。当人口总数多,多数田地都是劣地时,同样的年景,就要埋怨老天了,非喊旱,就哭涝。当然,也有可能,近现代破坏生态环境严重,的确使得气候异常,导致天灾更频繁一点。但这恐怕不是主因。

    4.皇帝真不好当。大臣也很难。贼吃肉,贼挨打。悲苦的世界里,无不悲苦,没人能跳出三界外,远离五行中。

    5.气候和灾害,严重影响经济模式和规模。近现代,南方民间经济胜北方,可能与北方经常非旱即涝有关。而北方非旱即涝,又与地域河流等的演变有关。初,黄河为母;后,黄河以灾为主,长江代之、如母(见《天降奇祸》第2页)。再后,长江频灾,则,远离江河的南方的繁荣时代,到了。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天道循环,诚不虚也。

    6.人类社会是巨大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灾,是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灾,又可引起一系列复杂效应。巨灾中、巨灾后,意料中或意料外的次生灾害,非常多,有的后果非常严重。另外,还能够进一步引起动荡,匪患,瘟疫,战争,经济危机,乃至于某地的民风、文化特性。《山东近代灾荒史》中,将灾荒与国人的性格和民风联系起来分析,佳。

    7.近现代,抗灾救灾的理念和模式,是伴随着文明的普及、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等,一起变化的。而政权和科技,更是起到了关键中的关键作用。一个健康开明团结的社会,防灾与抗灾能力必强。

    8.任何社会都有善良公义的人性力量在生生不息,抗衡着自私自利的兽性。从进化的角度看,个人非如此,难做大做强;集体非如此,难能抱团取暖、行之长远。故,造物主用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着一切。个人或许没的选,只能过一种人生;但集体却自有定律在水面以下坚定不移,千千万万个体在进行着祖祖辈辈的试验,自有规律,自有公理。

    9.安土重迁,应有限度。有的地方,长远看,不适合居住。天灾或战乱必频之地,为子孙计,宜远离之。比如,凡兵家必争之地,或长江黄河下游,若放眼几十年几百年,都属险地。

    10.大灾,死亡人数动辄千万人。是科技发展了却未足够发达的过渡阶段的特殊产物。这数字,应该也基本达到极限了。后世,必少。

    11.个体为基,还是集体为基,对整个社会架构和执政理念,影响巨大。二者都在进化,在努力往中庸靠拢,调和,力避极端。我觉得,还是以集体为基更好一点点。

    12.1960年左右特殊期间,是太成功了,得意忘形了。当时,世界处于科技和文化政治大飞跃阶段,比如原子弹的产生,让人神魂颠倒;抗日抗蒋抗美成功,让人志得意满。难免人心浮躁。于是把60年可能完成的事,妄想压缩到6个月完成。毛嫌一万年太久,只想争朝夕;周喊出过“向地球开战”。上上下下都目空一切,想改造社会、战胜自然。于是,大自然给予重重的教训。

    13.人口数量,是个复杂的议题。多则物质精神双穷,但得红利;少则富,但易衰落、难持久。结合国情把握好度,极难。

    14.地震能否预测,存在争议。或许用复杂的概率计算法,参考天气预报类的原理,会有一定突破。

    15.如今,城中生活者众,少有关注晴雨或灾荒者。这大概类似于古时皇帝不问民间疾苦,遇灾则笑问何不食肉糜。我觉得,长期远离土地和自然的人,很难再是脚踏实地的、睿智善思的、生机勃勃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吃人,不稀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bz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