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的一天,我在学习正面管教家长课的时候,老师说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也就是孩子的情绪,才能真正共情孩子,让孩子感觉到你是懂他的。 我当时听老师这样说的时候内心是将信将疑的。
情绪?感受?是什么,怎么样的?
我对情绪和感受的认知一片空白。
后来我问老师,情绪和感受有哪些?老师指着墙上的情绪脸谱,那里面是我们经常会有的一些情绪的词汇。图不一定很像我们中国人的感觉,但文字是一样的。
情绪脸谱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当时看到情绪脸谱的那种蒙圈和脑子一片空白的感觉。课堂上,老师让我们练习运用感受的词汇,就算是跟着老师的示范句去练习我都说不上来。
比如说老师说的是:“我看见你有点生气,可以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
我的练习句是:“我看见你和弟弟在抢玩具,来跟我说说,怎么了?”
…………
这就是我第一次认识情绪脸谱的场景,相信大家都会比我强多了。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关于“情绪”的话题。因为情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受,也是很多时候都被忽略的。但如果我们不能看见情绪,这也会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因为情绪没有被接纳和看见的话,我们想要的改变,就只能一直原地打转。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每次的“自我烦恼”背后其实都是我们的“应该思维”在左右我们。
比如说:我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要完成,那就不得不为了这个目标去做一些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说要考一个重要的考试,就必须要去看书并背一些知识点,可我的身体就是不听使唤,总是拖延,那我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有持续的动力去做这件事呢?
这里面,就有一个“应该思维”,就觉得我应该:全力以赴,心无旁骛的去看书和背要点,哪怕这是我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里面是有一个“自我”和“应该的自我”在对抗的。当我们的理想层面想要全力以赴,而我们的情感层面却是拖延症的时候,那这个情感层面的“自我”,就容易成为自我攻击的对象。就会觉得:“这是不是表示我拖延就是有问题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做到那个应该的自我,但就是做不到。常常在这种自责和矛盾中,消耗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可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那个“应该的自我”就是合理的呢?
我们心里有太多的“应该”在告诉我们怎么做。比如说:平安夜要吃苹果;结婚的时候要拍婚纱照、要买钻戒;偶像剧里告诉我们应该要怎么样谈恋爱…… 这些应该思维其实也在限制我们情感的真实表达。这也是困扰我们去做真实的感受的表达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没有什么是应该的,我们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假设,也许本身就是偏见!
所以关于情绪的词,有:高兴、愉悦、兴奋、惊喜、希望、失望、沮丧、害怕、担忧、思念等等。我们可以在成长小组里练习起来。我们先尝试找到这些代表自己内心感受的词语,找到它、定义它、并表达出来,你会发现,就会有一种神奇的内心被理解、被看见的感觉。不妨我们可以自己先练起来,学会定义自己的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