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是祖母的81大寿,按照老人的意思,不操办,几个姑姑和我们姊妹几个聚聚就行。
我的祖母,她的原籍是河南省博爱县界沟乡袁庄村,出生那年,抗日战争爆发,祖母两岁时,就背井离乡,离家讨生活。
祖母一家,辗转从河南来到陕西凤县,后又搬到陇县。祖母的爷爷是一位老中医,在陇县县城开诊所,祖母的父亲在陇县娘娘庙煤矿,也就是东风煤矿落脚,从此一家人在陇县才算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
解放后,国家政策一点点好起来了,祖母进了县机械厂工作,因为祖母手巧心灵,被厂里的人称为“巧姑娘”。
后来,因为祖母的父亲技术过硬,被调到铜川王家河煤矿,任地下采煤运输区的区长。照理,祖母也要跟去的,可是祖母的爷爷不愿离开陇县到铜川去,因此祖母就留下来,照顾自己的爷爷,也算是尽一份孝心。
在这期间,我的祖父1949年从凤翔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陇县公安局工作。祖父与祖母经人牵线搭桥,组建家庭。
1959年到1961年,正值我国的经济困难时期,全国范围内缺粮缺副产品。我们家爷爷那一辈,就爷爷一个孩子,是独子,还在外边工作,家里根本没有劳力,分的粮食少得可怜。1962年,国家号召工人返乡支援农业生产,祖父和祖母义无反顾地离开工作岗位,回到了家乡。
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们村上成立缝纫组,祖母报名参加,她是个要强的人,做任何事情,不干就不干,干就一定要干好!祖母白天在生产队劳动,晚上在缝纫组学习裁剪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祖母又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裁缝。
到现在我都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有别的村组的孩子,在他们妈妈的嘱咐下,拿着买好的布料,交给我,让我转交给祖母,给他们缝衣裳。用祖母的话说就是“全村没有一个人没穿过她缝的衣裳。"
1978年的春天,为了抵御旱灾,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大队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可以说打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枪。
1981年,我的家乡也实行了“分队制度”“包产到户"。祖母和母亲都是裁缝,她们商议做衣服给商场批发。
做任何事情起步都是非常艰难的!
第一次购买布匹,祖母怀揣家里的全部家当500元到三桥市场定货,可500元只能购买一等品的布一卷。祖母当时买了一卷褐色的涤纶布,可她一盘算,来了一趟,只买一卷布,太不划算了,于是祖母把这一卷布放在咸阳的舅爷家,坐车去了铜川,向自己的老母亲借了400元,又买了一卷布。这两卷布开启了我们家的批发服装事业。
祖母回忆说,她和母亲当时用一卷布做了53条裤子,批发给了凤翔县设计局,当时赚了300元。有资金了以后,购买的布料也多了。祖母和母亲白天干活,晚上加班加点地做衣服。祖母和母亲回忆说:当时做一件裤子赚两毛钱,一件上衣赚五毛钱,一件中山服赚七毛钱。她们一晚上要做七件中山服,一天要缝十条裤子。当时条件艰苦,家里没有锁边机,衣服裁好之后,还要让父亲带到陈村镇去锁边。一直到1985年,我们家才添置了第一台锁边机,从此,祖母和母亲以及父亲才不用那么辛苦了。
此后的30年, 祖母、父亲、母亲一直在经商。
祖母是个闲不住的人,她总是不肯停下自己忙碌的脚步,照管家里的大小事情,和母亲一起打点生意……哪里都有祖母勤劳的身影!
现如今,祖母都80多岁了,依旧耳聪目明,还时刻操心着她的重孙子呢!
愿我的老祖母身体康健,乐享天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