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观念中,“牺牲”是高尚的,人们常常会为父母自我牺牲式地养育孩子而感动,认为那代表着无私的爱。
父母自己舍不得吃穿,把好东西都留给孩子;
父母忍受破裂的婚姻关系,想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父母缩减自己学习、工作、兴趣爱好、娱乐的时间,一心扑在孩子身上......
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82%的家长已经做好了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
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尤其是妈妈。
然而,这样的“自我牺牲”对孩子真的好吗?
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谈到:
“做父母的不是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自我牺牲式父母,长时间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忽视了对自己的关注和思考,内心往往处于一种匮乏的状态,容易走进过度养育、过度控制的误区:
把对人生的期待和目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需求当做是孩子的需求。
当孩子不听话、表现没达到期望的时候,内心生出不满和抱怨,对孩子进行“情感绑架”:
“我成天累死累活,你就考这么点分,对得起我吗?”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
“当初要不是为了照顾你,我也去考研究生考公务员了。”
这种养育模式下,孩子一边处在愧疚和自责中,一边又不堪忍受父母越界的干涉和控制,身心处在痛苦之中,成长和发展都会受到限制。
父母自我牺牲式的爱,藏着隐形的条件:
你要听话、要感激、要报恩。
这种亲子关系是不健康的,孩子被动成为了一个“亏欠者”。
他们常常感受到一种如影随形的压力和束缚,不敢反抗父母,不敢做出父母不喜欢的事情,无法承受父母的失望,担心自己不能回报父母。
于是,孩子经常处于患得患失的状态中:
害怕自己成绩不好让父母失望,害怕自己找的工作不够好、赚得不够多,常常自我批判,对自己永远都不满意......很难真正地快乐。
更有些父母,喜欢把自己的牺牲和付出挂在嘴边,然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判孩子懂不懂事、应不应该。
有些孩子可能会选择反抗,脱离父母的掌控,亲子关系破裂;
而更大一部分孩子,则是选择压抑自我,为了“报恩”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难以体会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生活中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妈妈放弃了工作、朋友圈子、兴趣爱好,全身心地照顾孩子,最后自己心力交瘁,孩子叛逆难管,在养育之路上失去了方向。
我们常说“爱人如己”,只有父母自己内在充盈,才能更好地爱孩子,用自身的积极状态影响孩子。
其实,没有哪个孩子想要父母为自己牺牲太多,他更希望看到父母积极向上,过好自己的生活,那会给他无穷的力量和信心。
家长平时养育孩子的同时,别忘了爱自己、提升自己,平衡好二者的时间。
在疲惫时,可以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时间,放松身心,做做喜欢的事,调整好状态再去面对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