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妇孺皆知的,每年在寒暑假期播放的次数很多,甚至几百次之多,这不仅仅成为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更是一代一代文化的传承之路。
似乎只有人记得这部作品的演员和导演,幕后也有很多工作人员不曾被我们所熟知,比如作曲家。今天我为大家介绍这位刚好就是快被人们忘记的幕后工作人员——许镜清。
他曾经也是位毫无名气的小作曲家,在黎明到来前的黑夜谁都有这样一段黯淡无光的日子,他也是如此。没给《西游记》作曲之前他也算没有名气甚至还被嫌弃没有名气,但也是《西游记》使他大火,使他出名,让他被更多人所熟知。
我们就来说说他为《西游记》作曲的故事之路。在他之前曾经有过7个作曲家为《西游记》作曲,因为效果都没达到想要的效果,本着对艺术的追求,导演杨洁,一再更换,到了许镜清时,他凭借着自己创作的《欢乐的花果山》的曲调,获得了导演的认可,才有了后续一系列的创作。有时候灵感也不需要太刻意,总是在那么不经意的一瞬间就会突然迸发。他听农民工敲饭盒的声音,有了灵感,想到了用它类似的声音进行创作,才有了我们后来的片头曲《敢问路在何方》,他在创作途中也遇到了不好挫折,被干扰着,不被承认,他也始终秉承着自己对艺术的崇高追求的初心不改。即使因为女儿国里的作曲中“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导演坚持用“圣僧”而许镜清认为应该改用“哥哥”这是因为女儿国国王在故事中一直称呼唐僧为御弟哥哥。许镜清坚持这个改动,认为“哥哥”更能体现女儿国国王对唐僧的情感。然而,杨洁导演作为女性,更能够理解女儿国国王的心思,认为“圣僧”更能表达她对唐僧又敬又爱的情感。尽管许镜清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最终并没有改变这一歌词。两人发生了一场关于歌词的争执,这场争执持续了30多年,直到杨洁去世他才明白为什么她一直坚持用“圣僧”而不是“哥哥”二字。
作为一个作曲家,他的想法总是大胆新颖富有创造力,在那个年代很多人不理解他的作曲,幸好有一个伯乐杨洁认可了他,才使得他的作曲之路得已延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儿吗?秉承初心,坚持按照自己意愿创作这也是艺术系工作者一生的追求,也是为什么他们两人为一词争执多年的原因,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