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段话,说“人们在规划一件事时,往往会高估自己对它的控制力;在具体做一件事时,又会低估自己对它的控制力。”在规划时,我们只能用简单的模型,没有办法把复杂的现实因素都考虑进来,所以会高估自己的能力。
但是做事的时候,会发生各种意外,那为什么说,我们往往低估了自己对它的控制力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因为这是一件我们规划过的事。我们是在做有准备的事,是在进行有目的的行动,而那些意外呢,通常都是偶发的,没有目的的意外。 而力量的差别,往往就是有准备和无准备的差别啊。这就好比即使在冷兵器时代,一群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打得过一支有组织的军队的。有组织的军队这是一种碾压性的优势。所以那些意外没有看起来那么可怕。
正如前两天,公司领导突然通知我代表公司做一个主题党日的汇报,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是也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抗拒领导的安排。
到了现场,发现数个意外。一是演讲全是公司的领导,我在其中职级最小,混在一群领导之中,自个感觉就底气不足。二是演讲时是投屏,不是我想象中对着电脑的讲述,而大屏对视力不好的我而言是模糊的,这就意味着我不可以照本宣科;三是一群公司的老大围成一圈坐在我前面当评委,每个人身上贴了一个演讲的序号,没有想到这么隆重而正规。
当时我就有些蒙,等待上场期间,心里稍微串了一下词,硬着头皮上了。行礼完毕一句话后,发现话筒拿在手里而不是放在嘴边,于是马上纠正重新开始,此刻已经平复心情了。演讲下来,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上场时的局促,演讲中的自我发挥在各位领导看来可以打几分。现场评分间隙,一位老总对我说:你讲得挺好的,就是超时了。
结果在16个单位的竟技中拿了第四名。心想,总算完成了领导的作业。回头去看这个从接任务到完成都是意外的工作,其实为了这个意外,我已经准备了很久,去口才训练班进行系统的训练,每天坚持打卡。虽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现场,但是经过那么长时间的历练,已经有了一定的心里素质,纵使在小差错之时,可以马上纠正,不会影响我的继续发挥,讲述中按着版块,条理清晰,最后再简单的回顾演讲要点,演讲中用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表现在一群中规中矩的参赛者中也会显得不一样吧。
在有准备的成长中,我们往往会低估了自己的实力已经可以战胜那样的意外了,你的准备已经让你犹如披挂整齐的战士,只等号令一响,去冲锋献阵了。
这几天,大家的朋友圈、微博都被同一件事、同一位女神刷屏了。当地时间3月18日、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美国阿拉斯加举行,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美方在先致开场白时严重超时,并对中国内外政策无理攻击指责,挑起争端。这不是待客之道,也不符合外交礼仪,中方对此作出了严正回应。” “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是杨洁篪针对美方的无理行为的临场发挥,是事先完全没有办法预料和准备的。但张京还是从容不迫地进行了现场速记,然后稍作整理就流利地完成了这段翻译。
要达到这样的水准,张京所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了魔鬼般的训练,即使天塌下来了,他们也会气定神闲、不疾不徐地将自己的翻译工作做完,再去考虑其他。
没有什么成功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但所有成功都是有迹可循的。你的努力成就你的成长,你的实力更是你跨越意外的铠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