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七班林靖
“苏东坡是火命,简单来说,他的气质、生活犹如跳动飞跃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生命和温暖,但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书中这一段把初入仕途、血气方刚的苏东坡比喻成烈火。那时的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看待人与事有太强的主观意愿。苏东坡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就经常教导苏轼与人相处之道:不要盲目地把人人都看成是值得橡胶的纯良之人,而应擦亮双眼,有知人之明。幸而初次独自生活、坦白直爽的苏东坡听从了妻子的劝谏。苏东坡信鬼神,却不惧鬼神。一方面,他勇于为百姓向山神费心费力地祈雨;另一方面,他曾以一身正气奇迹般地逼退过恶鬼(带有传说色彩)。他不喜欢在凤翔时的顶头上司陈太守。陈太守建造“凌虚台”后,请苏东坡题记。年轻气盛的苏东坡借《凌虚台记》狠狠地讽刺了一把陈太守,陈太守却一字不改地将其刻在碑上。中年后的苏东坡对此十分懊悔,后来还和陈太守的儿子成了毕生友人。
王安石实行新政时,苏轼并非身居要职。他常出任地方官,得以亲眼目睹王安石新政对人民的迫害。他又悲又愤,以几乎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所感以诗词宣泄出来。而这些作品为日后“乌台诗案”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神宗元丰二年六月,一个御史把苏东坡照例上圣的谢恩表中的个别语句挑出来,说他藐视朝廷而开始弹劾他。事情随后愈演愈烈,苏东坡的作品被解读为影响新政实施信心的反动作品。苏东坡被关到乌台监狱。被放出后贬谪到黄州。
黄州被称为苏东坡的第二故乡。在这荒凉偏远之地,苏东坡不得不暂时成为农民来养家糊口。因那片叫“东坡”的田地,他得已有了“东坡居士”这个称号。苏东坡每月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无量山,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一大竹筒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生活的困难,死里逃生的凄凄,贬出朝廷的委屈,并没有改变苏东坡的志向与骨气。苏东坡在此劫难得到了成长和提升。在这里,他沉思自己的个性,反思人生的意义。他将宗教思想的超脱宁静与儒家思想的救济众生相结合,中通外直。对不太亲密的朋友,他表现出对自己行为的悔意,而对于最好的朋友,他又是另一个回答法,他不再是那个楞头愤青。因着宗教中获得的平静心境,他得以发现黄州的美好。在黄州,猪肉极贱,苏东坡就地取材,发明了一道流传至今的美食“东坡肉”,此乃苦中作乐也。苏东坡还在当地开设救儿会救助婴儿,使他们免于受杀婴恶俗的残害。他还是那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苏东坡在黄州被打磨得更加圆润,更加具有智慧。他,平静沉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