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337647/9e0cdfc0ed67cf37.png)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消息,一个知名教育专家说,中国人是一个不读书的民族。
起初看到这句话,还觉得这个专家说得有些武断了吧,然而琢磨了一下,还真的是这样呢。
女孩梅子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她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不爱看书,但从小就给她报了各种补课班,她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个一本院校。
在父母的兄弟姐妹中,梅子是第一个考上一本的孩子,父母为此很自豪,梅子从父母脸上看到了炫耀,心里也学会了虚荣。
从上学开始,梅子就只会学习,大学四年里她也很迷茫,但是没有人教过她做人的道理。
大学毕业后,梅子在上学的省会城市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她又不甘心回到家乡的小县城。
在这个时候,梅子遇到了男朋友强子。强子家就在省城,而且家境富裕,强子的父母早年间就来到省城打工,几年间陆续开了好几个连锁超市,强子也在经营其中的一个。
梅子找工作接连受挫,看到强子对自己殷勤示爱,什么也没有想就答应了。几个月后,梅子发现自己怀孕了。
未婚先孕,且没有工作,最关键的是梅子根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应对这种情况,当年考上一本时天之骄子的那种士气荡然无存。
尽管已经大学毕业,但梅子心里仿佛还是四年前那个小女孩。
梅子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不重视“因”,所以结出了让人无法接受的“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过去的十几年,大部分父母最重视的就是孩子的成绩,那句经典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新东方的崛起,就是趁着这个大环境下顺势而为的结果。
大部分父母,不管自身有文化还是没文化,他们自己对于课本以外的书是不看的。在他们心里,考个好成绩,将来上个好大学才是最重要的。
要想考好成绩,补课班绝对比课外书要重要的多,多做题也绝对要比勤思考重要的多。
殊不知,这样做恰恰搞反了方向,重视孩子读书和鼓励孩子思考,这两件事情就是一个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因”,而这个“因”的表现时间就是孩子的青春期。
也就是在“因”发展的这个时期,如果对孩子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忽略了让孩子精神世界得以丰富的事情。
那么就会导致很多孩子在上大学后,甚至成年以后,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逃避、社恐、家暴,负能量满满,这些问题就是“果”。
人人都知道,有因才有果,种下优质的种子,才能结出丰盛的果实。
然而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大部分父母就忘了这句老话。
一个孩子上了大学后的生活,才是他人生的真正开始,不重视“因”,随着孩子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组建家庭,这个“果”就可能是苦果,甚至是恶果。
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不会觉醒,也找不到自己生活失败的根源在哪里。
于是,他的生活周而复始,他的孩子也将成长为和他一样的人,我想,这就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想跨越阶层,而终其一生也无法跨越的原因吧。
不读书,不思考,孩子即使身体长成成年人,思想也永远停留在未成年,这对孩子来说,才是最悲哀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