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在街边,看见一位妈妈带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个卖充气玩具的小摊前停了下来。孩子被可爱的小企鹅吸引,他先去用手摸了摸充气的企鹅,然后又用小手推了一下,结果轻轻的企鹅一下子反弹回来,撞在孩子的脸上,小孩子被这突如其来的反扑吓了一大跳,一下子钻到妈妈的背后,紧紧的抱着妈妈的腿。
这时候,妈妈轻轻把孩子揽在怀里,抚摸着孩子刚才被撞了的地方,问:宝宝,是不是很害怕。一边说,一边看着孩子的眼睛。
孩子轻轻的点了点头,又忍不住去看那个玩偶。
妈妈又问“宝宝是不是还想去摸小企鹅,又害怕它”
孩子有点了点头。
妈妈:那妈妈做给你看,好不好,看看它会不会咬妈妈
然后,妈妈先去摸了摸小企鹅,说:它是软软的,随后,有用劲戳了一下企鹅的身子,企鹅往后一仰,又弹了回来。那个妈妈又戳了好几次,让宝宝看。
来来回回一仰一回,妈妈给孩子示范了好几次,孩子最后看的咯咯直笑。
妈妈问:你看它会不会咬人,宝宝要不要再试试?
孩子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小企鹅,妈妈用鼓励的眼神去看看宝宝。说,妈妈一直在你身边呢。
孩子先是胆怯的去触摸了一下,随后缩回来,然后又去试了试,慢慢的一点点去用力,最后终于像妈妈一样把小企鹅来来回回一仰一回的戳了好几次,从最开始的不敢动到轻轻地触碰到最后孩子快乐的享受这个玩乐的过程。妈妈一直没有说话,一直在旁边陪伴孩子。
最后,妈妈和孩子愉快的离开了这里。
看到这个情景,我挺佩服这个智慧的妈妈。
一她对于孩子的害怕,没有评判,只是去反馈孩子的感受。她没有说:这有什么害怕的,它只是个塑料玩具么,胆小鬼!
二是她没有强迫孩子去做,先是示范,随后是鼓励。她没有说,男子汉,要勇敢哦。
三是她没有替孩子做决定,而是陪伴孩子,慢慢等着孩子自己决定。没有在孩子恐惧的时候,选择带孩子离开,而是面对,等待,陪伴。如果她带孩子离开,也许孩子心里会对这个玩具有一个恐惧的印象,以后在碰见类似的东西时,会有一种莫名的害怕。
妈妈教会了孩子如何去触碰这个世界,感知这个世界,而不是替他去感觉,孩子始终要自己面对这个世界,以他自己的感受来感受这个世界。
不仅是孩子,我们成人对于一个不可知的事物,往往也会采取不同的反馈模式,有的人碰到一次从来没有经历过得事情,总会有一些担心,有的人,会选择多次尝试,最终发现,没有原来预想的那么困难和棘手,有的人,第一次碰见就选择逃避,所以他可能每次都在同一类问题上被绊倒,放弃。
面对问题,逃避的方法千千万
解决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转身面对,跳进去经历,很简单
但这个简单,往往最难,因为我们总想绕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