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抖音刷了三个小时,而工作计划还没有进展时,常常会抱怨自己,怎么这么控制不住时间呢?合理利用时间的规划做了又做,怎么老起不了作用?
又或者是玩游戏,或者刷电视剧刷到半夜,第二天顶着惺忪的睡眼,昏昏沉沉的脑袋和黑眼圈起床时,有时候会抱怨自己怎么对时间这么没有感觉呢?眨眼的功夫便玩到深更半夜。
这几年关于时间的书籍和课程层出不穷,读了那么多的书,上过那么多的课,可是对于时间的规划好像并没有多大作用,新鲜度不过3分钟,对时间的掌控就又跑到了最初始的轨道上,一切又恢复老样子。
是时间的规划出了问题吗?还是对时间的感觉缺少了些灵敏感受度?《掌控24小时》的作者尹慕言说,要想掌握24小时,要先了解它的底层逻辑。
《掌控24小时》由时间唤醒教练尹慕言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帮助读者实现24小时倍增的时间管理术,不仅提供了管理时间的方法论,更重要的是能够读者找到时间管理的源动力。
1
时间管理的源动力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源源不断的,为实现愿望清单,而心甘情愿付出努力的本心。这也就是作者提到的底层逻辑。
掌控24小时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是要唤醒沉睡的雄心,然后在24小时内来规划每个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
掌控24小时的底层逻辑,即是唤醒自己。时间是一个人生中最关键的变量。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人的一生有两个日子最重要,一个是你出生的那一天,另一个是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出生的那一天”。当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生,我们的24小时才会被赋予独特的意义,这时候我们也就唤醒了自己的时间,我们才能感知到时间,这时的时间,才能真正为人所用。
掌控24小时并不是间歇性的努力,而是持久性的精进。因为知道了自己为什么出生也就知道了自己的使命,知道了自己背后行动的价值,也就是唤醒了自己,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行动。这个源源不断的行动力,来源于唤醒自己的使命后的笃定的内心和明确的方向。
身为成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没有谁能够一天24小时空白状态,可以随时用来学习课程和成长,所有的而进步来源于唤醒自己后的使命感。
2
有了正确的方向后,怎样激发自己的动力呢?第一要看清阻力,然后做出改变。阻力的源头往往来源于对现状的不满。通过查清不满背后的真相,才能真正做出改变。每个不满意都有一个表面的原因,还有一个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这个就是我们需要找的真相。
作者在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小A的公司里到处充斥着不安全感,每个人都在抱怨,很多人都在担心,自己被辞退,小A也不例外。在这个事例中,小A表面的原因是对工作氛围不满,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担心自己被淘汰,所以他迫切需要采取行动,马上改变。
找到了阻力以后,我们还要对未来有清晰的愿景。将来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通过想象具体的场景,具体的细节,来定义自己的未来。这样把愿景细节化,更有助于实现。
有了明确的愿景,找到了阻力源头,剩下的就是靠掌控24小时的行动来达成。
3
美好的一天从唤醒自己开始。所以每天的早上请带着美好的暗示开始。怎样期待自己便会有怎样的发展。
然后将计划视觉化,也就是把一天的待办事项写下来,让自己看见。在规划一天时间的时候,不仅要留出计划区,还要留出灵感区,更重要的是还要留出复盘区。通过每日的复盘来确定当天的小成就,帮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样每天看得见的进步便是我们每日的新起点。
有了规划以后呢,设计自己的经历周期。有的人在晚上精力充沛,有的人在早上精力充沛,还有的人在下午精力充沛。这时候我们要对自己的,时间效率进行统计分析。作者经过8年的统计发现她的高精力时间是在5:30~8:30,10:30~12:30,15:30~17:30以及21:00~22:30。那么作者的新起点分别是5:30,10:30,3:30和21点。每个人的精力最佳时间段不一样,统计出来以后,把这个开始时间点作为时间的新起点。
经过了一个上午的专注工作,到了中午。中午是进行修复的时间。可以进行短暂的小憩,训练大脑形成小憩生物钟。
经过一个下午的工作,下了班我们到了自由利用的晚上。我们在晚上做了一个又一个的计划,但是往往所用的时间会超出预计的时间。这符合霍夫施塔特定律,事情所需的时间总是超出预期。这时候呢,我们就需要设计AB两个计划,如果一件事情完不成可以及调整截止时间,但是截止时间调整不超过三次。
有效的时间管理是通过训练来习得的,作者在《掌控24小时》中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训练过程。
每个人都能找到匹配自己的时间和能量,在唤醒自己以后,找到自己的能量节奏,这儿掌控自己的24个小时。掌控了这24个小时,也就掌控了自己生命的进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