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几年前就可以读的书,两代人对个性、代际、社会的碰撞和交流。这种交流是龙应台作为一位母亲的期待,同样至少也是我、一个青年人渴望的世界谈。
全册是一封封邮件组成的。对话主题的选择、广度和交流观点表达的深浅都让我读起来很享受,是的,就是享受,因为它给了我一种信心,不同代际的人、即使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的人,都能够交流自己的观点,有棱角但是不偏激,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但不尖锐刺耳,说明自己的出发点,也尊重对方的生活观。家人间若能如此,家庭间的最高幸福大抵如此吧。
不同的社会观点的人,若能够也如龙应台和安德烈一样,不同的观点可以碰撞、可以交流,这样的社会不论被冠以什么名称什么形态都让人感到被尊重和信任啊,这是地球村的美好祈愿,愿全世界的社会都能愈前进愈包容。
安德烈在信件中表现出了一种对主流思想形态和社会文化的时时警惕和思考,这种态度让我感叹,这种警惕和批评在十八岁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才重新在我的脑海中萌芽,而萌芽的原因竟是在网上看到太多偏激的、民族的言论而心痛甚至愤怒进而被唤起,时时努力保持独立思考,“当你自以为拥有了它,你也就失去了它”,所以在海量的观点前要谦虚和警惕,保持批判性思考,不偏激也不轻视。青年人若都能尽可能地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自闭,那社会大抵会由内而外地让人更加幸福和知足。
十八岁的安德烈写给龙应台一段歌词:
这世上/没有真实世界这回事/只有谎言/迫使你设法穿越
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的厨房政治:
而沟通理论、协商民主,发达的公民社会,正是我无论从学理上还是情感上向往的东西。
我们需要自觉,责任自觉、公德心、对制度条文的尊重、对他人的体谅、对环境的爱护,说到底,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我在想,大学确实不教我们如何去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的联系,那我们是在何时、该在何时去深思、去学习和建立这种联系呢?这点上我挺幸运,翻开我十八岁时的语文课随笔,不禁感叹那时的自己还未被零碎网络信息洗脑和俘获,竟不时有亮点的想法出现在随笔本上,让我欣慰又更鞭挞自己,没有思考的生活终是少了灵魂的乐趣和富足。
一些那时的摘抄,是摘抄噢:
“不得不说,国人在面对窗外的苍蝇、蚊子时,并不总是有有邓小平那样伟人的勇气,在中国国力日渐提升甚至谋求文化输出的今天,竟然有人鼓吹关门闭户将欧风美雨拒之门外,守着自家温室里培育的影视工业过日子。这样的思维和行为无异于大清朝的闭关锁国。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哪怕捂住双眼,世界仍在那里。
现在看法:咋们要有四个自信呀!
少年人生、自创前程。
学校的责任不是处分、驱逐,而是保护、护航。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胡适看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之后,曾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即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绝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愿当今社会也多多包容不同的声音,听听对方在想什么,在想想自己说主张的是什么,矛盾的是什么,统一的又是什么。老话,opinion is cheap,OK?
写两条至今看来仍很可爱的思考:
对“扎克伯格捐450亿美元做慈善引起的热议”的时事点评:
有些话特别适合特别适合这些人: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鶵竟未休。
关于“石头剪子布”游戏的研究入选“mit科技评论2014年度最优”有网友评论这样的研究时“吃饱了撑着”的时事评论:
这个世界有很多人,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文化水平、高度以及立场,会有不同的发言和看法,但出现众口一致的“浪费钱”“笑话”这样的妄言,是让人失望的。不假思索、自以为是、缺乏对科学的尊重,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保持独立思考,像安德烈一样在晴日午后和好友在咖啡中慢慢了解对方的思想和观点,国内则是三五好友,笑谈风声,这样的生活多么惬意、美好和富足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