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学到的。
语言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有时候像一个热水袋,可以抚慰一颗受伤的心,有时候又像一把刀,可以刺穿剖开你的心。
俗话说:一句话说的人笑,一句话说的人跳。但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每个人都有他的逆鳞,若是触碰了,那就不是跳这么简单了,他一定会用他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愤怒。
经历过一两次,在沟通交际的时候,我们都会比较谨慎。但在有一种沟通中,很多人却是毫不谨慎、随便说话,因为他觉得,他是父母,不需要给孩子什么交代,也不会付出什么代价。
真的如此么?
父母一句言语的伤害,可能带来的是一生的伤口。扪心自问,你是否还记得父母说过哪些让你至今难以忘怀的话语?我想,这几句话是非常常见的:
1、如果你再做这件事,我就要揍你了!(我就不喜欢你了,你就滚出去,你就不是我儿子……)
这句话本质上是恐吓,但对孩子却往往无效,有两个原因:
1)他可能对你一再强调的这件事更感兴趣,反而更想去做。
2)他的自主权被挑战,他为了表明自己不怕挑战,反而去做这件事。
正确的方法是不要恐吓,而是平静而有权威的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以及如果做,会导致什么后果。
特别应该避免的是威胁要抛弃孩子。因为每个孩子最大的恐惧是父母不再爱他并抛弃他。当孩子因为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威胁“不喜欢你了,不要你了”或者开玩笑说“你是垃圾桶里捡来的,不是我的孩子”,对孩子会造成非常大的伤害,他会害怕,进而愤怒,报复。如果孩子一直在商场磨磨蹭蹭,最简单的方法是拖着他的手离开,而不是恐吓他。
2、如果你做这件事,我就给你买个变形金刚。
这句话本质上是贿赂。暂时是有效的,从长期看却有很多坏的结果。比如,为了得到奖赏,孩子会故意犯错,还会学会讨价还价,敲诈勒索。
正确的方法是不要贿赂孩子,但可以在事后给孩子奖励,或者给一些惊喜。
3、我保证周六会带你去游乐园。
当我们常常特意许诺某件事,给孩子一个错误的暗示是:没许诺的就不可信。
当我们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兑现许诺的时候,会让孩子觉得:爸妈是不值得信任的。
正确的方法,是不要许诺,答应孩子的就要尽力做到,否则也要告诉孩子并向他道歉。诚信的品质就是在这些小事里面学到的。
4、这件事我究竟要说多少遍你才知道?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我们在工作中都很讨厌喜欢讥讽、挖苦的人,但对于孩子,却常常这么说。就像之前说的,因为父母潜意识里认为他们不用付代价。其实代价很高昂,长期被贬损挖苦的孩子会渐渐把父母的话当成真实的,他相信自己是愚蠢的、笨拙的、没人喜欢的……是父母塑造了一个平庸和自卑的孩子,一个自我否定的悲观的生命。
5、各种啰嗦……
有首儿歌的歌词是:爸爸整天嘚啵嘚啵嘚,孩子孩子你要听话,妈妈整天嘚啵嘚啵嘚,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呀。道出了父母一种常用的说话方式:重复说同样的事,以及把小事夸大。
孩子不是傻子,他很厌烦这种说教方式,你曾经也很烦那个啰嗦的老妈对不对?那自己就不要成为啰嗦的老妈/老爸了。
正确的方式是,有同情心的简短对话。如果能幽默一点,那就更棒了。
有的时候,少说甚至沉默也是一种正确的姿态,毕竟我们是父母,要有点权威不是?
6、你的瓷娃娃哪里去啦?不知道?你说谎!地上的碎瓷片是怎么回事?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逃避最简单的方法是说谎。孩子也是一样,说谎是天性,不用教,所以不用因为孩子说谎而感到惊讶。但父母要做的,是不要让说谎成为孩子的习惯。比如上面这句话,其实就是促使孩子说谎,被揭穿的尴尬和羞耻感并不能使孩子不再说谎,只是告诉他:下次说谎要更巧妙一些!
正确的方式是,直接指出事情的真相,不要用问句、反问句,不要说教责备,就事论事,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不需要对父母说谎,这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比如可以说:我看到碎瓷片了,看来你的瓷娃娃被打碎了,我想你一定很伤心,让我们一起把这些碎片收拾干净。
总之,孩子有不良的行为是正常的,有各种复杂的情绪更是正常的,不用大惊小怪,更不用暴跳如雷。只要用平静、坚定的语言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和理解,解决当前的问题,就可以了。千万不要用错误的语言,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深深的伤害了孩子的脆弱心灵。常常反思自己从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能帮助你避免重蹈覆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