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垒磊在《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中说道:“当你看到跟自己一致或不一致的结论时,你是仅有情绪体验,还是有深度思考的参与?多数人都喜欢看那些跟自己的固有思维一致的结论,因为这样的“肯定”可以带给他们愉悦的体验。但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成长确实是由一系列的不舒适构成的,所以不惧怕不舒适。或许是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image
例如:当你在微信订阅号阅读到一篇文章,该文章的作者观点角度非常特别,也许在你看来作者是偏激的人,但在其他人或作者本人看来并非实然,你因为不喜欢这样观点的文章,于是立马取消了关注。
其实从你取消了关注的那一刻起,你便在自己也察觉不到的情况下,固步自封了。
image我们很多人常常会把一些引起自己共鸣的文章转发到朋友圈,这些文章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认同其观点的。
我们喜欢在文字中“找自己”,最终结果是看到的也只是“自己的影子”,这无异于“自恋”的阅读模式, 结局也就容易变成像西方神话中的那喀索斯那样,非常迷恋自己身体样貌倒映在水中的影子,终日在“自恋”中度日,不吃也不喝,痛苦异常,最终不小心掉入了水中,溺水而死。
换句话来说,我们总是喜欢阅读那些与自己三观相同的文章,就会容易患上“水仙花综合症”(寓意“自恋狂”),就会像那喀索斯那样,每天喜欢在阅读文章中“找自己”,迷恋“自己”的观点,做自我的囚徒。一个人若连自己都战胜不了,就无法走出自我套牢的笼子了。
image人都有一种“想被肯定”的心理,我们不仅在生活中与人聊天谈话时需要“被别人肯定”,而且还需要在阅读中找寻“让自己愉悦的”文章,来让自己身心愉悦,让自己在有形和无形中被认同被肯定,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对这个世界的希望与热爱。我们却忽略了一点,我们长期靠在谈话中得到别人的“肯定”来“供养、滋润”自己,不接受杠精的反驳,不接受异议,不接受反对,不接受别人的不同观点。幼小心灵如玻璃般易碎,我们又谈何成长为“强大内心”的自己呢?
阅读也如此。当一个人他长期只阅读那些与他观点一致的文字内容时,他就无法在阅读这条路上有任何大进步了。就像他从小到大,如果只吃一种食物的话,他就会缺失其他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他最终也就难以长成“玉树临风”的高大挺拔少年。想要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就该多吸收不同类型的营养成分。
就像外国人从小使用刀叉,当他们使用筷子时,未免一时不适,也许会有所排斥,但并不代表使用筷子的我们中国人就不是正确的,如果外国一直只使用刀叉,我们中国人只使用筷子,互不学习,最终我们每个国家都只会走向自我封闭,自我毁灭的时代。
同样地,一个人若想在阅读上有大进步,就要多阅读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文章,正视在阅读到观点相悖文章时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抵触心理。若你一年到头365天,每天都在读那些与你观点一致的文章,排斥那些与你观点相悖的文章,你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及思维逻辑等多方面的能力就会一直停滞不前,无法快速成长,一直都是那个阅读中的“小矮人”。
想要在阅读上有大进步,就要多看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文章,增长阅识,让自己在阅读上“见多识广”。
想要在阅读上有大进步,就要走出自我,走向世界,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想要在阅读上有大收获、大进步,就应该多阅读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文章。
去阅读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并不是非得说一定要我们去认可那些观点,正确做法应该是接纳别人的不同,但并不随意盲从,不轻易被蛊惑,要建立起自己大脑独立系统的思维角度,并思考那些“不同”能让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