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工作中,我常常见到一些人,对数字不敏感,对数量级没有概念。
这样的后果就是,在沟通一些涉及到复杂的成本利润、奖金绩效的时候,总是要花很大力气去解释说明,而对数字不敏感的人,如果做一些跟数字有关的工作,也往往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我见过的这类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处于弃疗状态的,他们往往认命于自己“就是对数字不敏感”这个属性,而不去想其中深层的原理,不去想是否可以改善。
事实是,这些人缺乏数学思维的锻炼。
为什么我们从小一上学,最先学的就是语文和数学?——因为这两门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语言文字能力,为一切理解、表述和沟通打下基础,而数学能力,是一切逻辑推演的基础。
所以你会发现,往往对数字不敏感的人,在说话做事的时候,是很容易处于一种逻辑混乱的状态的,没有打好数学基础,长久以来影响的,其实并不只是数学方面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没有打好基础,跟小时候考试分高低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指是否基于理解来学习这门学科。
2.
一个人如果擅长象棋、围棋等等棋类游戏,再去玩一些即时战略游戏,很容易就能得心应手。
因为擅长棋类游戏的人,本质上擅长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他们总是根据现状的把握和分析,去推演不同的行动可能给未来造成的影响,并根据推演的结果指导当下的行动。
同样地,有些人也许不会下棋,但通过别的方式方法,一样能够锻炼出运筹帷幄的策略思维。
而没受过同类训练的人,往往注意力只放在眼前发生的事,采取的行动是应激反应,缺乏对未来的把握。
这两种人的区别,并不简简单单是会不会下棋的区别,在更深层次上,是思维模式的区别。
思维模式不同导致做事的策略天差地别,所以有些人可以做军师、做将领,有些人只能做士兵。
3.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老年人在数码设备的操作上远远不如我们?是因为他们笨吗?
事实并不是因为老年人“笨”,也不能全怪罪于上了年龄大脑的退化,而是他们的思维模式固化所致。
老年人在人生的前几十年,都在用纸笔写字、靠读纸质书学习、娱乐用的电视机也不是触摸屏。
他们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养成了各种各样的习惯,思维模式已经固化,而这时突然给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原来的所有经验都用不上,每一步都要从头学起,自然困难。
而老年人相比小孩子,虽然面对的都是一样不了解的事物,但小孩子的头脑尚未被各种各样的经验所占据,只要适应眼前的事物就可以了。老人们却要先颠覆原有的经验和知识,才能适应新的操作模式。
那些经验可是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养成,怎么可能短时间内改变呢?所以学习成本自然高出许多。
4.
其实同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老年人身上。
比如同样面对一款从未用过的软件,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快速上手,有些人却一脸懵逼?
原理是一样的,软件虽然千变万化各不想同,但总体上,所有的软件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一定的模式。
常用工具放在哪里?菜单栏的设置是怎样?可视化操作的响应模式是什么?如何打开、存储文件……
一款正常的软件,设计者一定会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并在界面上做相应的配置和提示,而不是胡乱去制作功能。而电脑技术发展到今天,用户习惯已经相当程度上稳定下来,于是软件的操作模式也基本定型。
经常使用和学习各种不同软件的人,渐渐地就会对这些通用的模式有越来越深的了解,所以拿到一款新软件,仍然可以遵循这个模式去探索其功能,并很快上手,但如果一个人平时上网只是看新闻追剧,很少接触软件,自然容易懵逼。
说到底,仍然是思维模式的差距。
5.
前面几个例子,所谈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临界知识。
什么叫临界知识?——临界知识就是对事物更底层规律的总结。
掌握了临界知识,我们学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或技能,而是可以把它应用到所有相关的领域当中。
所以,为什么花同样的时间,有人学习快,有人学习慢?
可能是他们原本掌握的临界知识,在质和量上已经不同。也可能是他们有的只学习了表面的东西,有的人却根据表面现象,对深层原理和规律做了一番总结。
每总结出一部分规律,在理解下一部分的时候,就可以用到前面的规律,学习产生了加速度,学得越来越快,理解得越来越深。
而不懂得抓本质规律的低品质学习者,还努力在死记硬背的坑里挣扎,并一脸懵逼地看着别人越飞越远。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