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麦家曾在访谈中讲述过他们父子三代之间的故事。
他从14岁8个月开始,因为青春期叛逆,对自己的父亲非常排斥,直到30多岁,都没有喊过一声父亲。就连报考军校,也是为了远离父亲。
离家多年,每一封家书上,都不愿给父亲写下一句问候。但有时候,生命,就像一场轮回。
多年后,他和父亲的相处方式,在他和儿子的身上重新上演。
为人父后的麦家,在儿子身上享受了十几年父子深情后,突然某一天,他青春期的儿子,关上了自己的房门。
房门一关,便是整整三年。麦家的儿子,和他当年一样,一沟通就发火,一发火就吵架。
除了基本生活所需外,和麦家没有任何交流,如果他偶尔提出想进儿子房间,哪怕一步,儿子都会用离家出走作要挟。
看到儿子的样子,麦家回忆起自己年少时对父亲的样子,他才醒悟后悔。
他用偶像博尔赫斯的一句话表达自己的痛苦:“我犯了最深的罪孽,从不感到幸福。”
源于对父亲的遗憾,麦家对儿子的叛逆也产生了深深的共情,觉得儿子和当初的自己一样,不是不可救药,只是年龄太小,暂时不懂父母深沉的用心。
他默默陪伴,独自忍受,陪儿子熬过了那三年。
所幸,最后三个月,父亲的理解和陪伴起了作用,儿子在看到同学都在进步时,突然想通奋起直追,最终如愿收到录取通知。
看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最大的奢望,是想要十几岁的孩子,践行自己三十几岁才明白的道理。”
成长,是一件后知后觉的事。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你和他谈再多未来都没用,因为他看不到那么远。
只有年龄、阅历、认知到了某个阶段,有些道理他才会懂。
网上曾有人问:“如果时光能倒流,你最想回到哪个时刻?”
有人回答:“希望一觉睡醒,我坐在教室里,窗外小鸟叽叽喳喳,阳光洒进来,老师在讲台上恨铁不成钢地说‘你们再不好好学习,以后有吃不完的苦’,我打开书,擦掉做梦时留下的哈喇子,坐得笔直,开始认真听课。”
真正能让孩子彻悟的,从来不是父母的苦口婆心。
父母越是殚精竭虑为孩子好,孩子越觉得你太焦虑,给他压力太大,最终只能在负面状态中彼此消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命题。先走近孩子,才能谈教育。
很多时候,你的担忧,和孩子的需求和目标并不同频。
你共情不了孩子的现状,孩子也理解不了你的焦虑。
都说养娃太难,其中最难的,不是给孩子提供成长必需的物质供给,而是我们要先他们一步成长,给他们眼界更深远、更高格局的养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