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深度交流是知识分享的源泉,为什么要加限定词“深度”?
只要是人,就离不开交流。
大妈们碰头交流菜市场价格,此为资讯交换。
当大妈们聊东家长西家短时,此为八卦娱乐打发时间。
多年不见的老友重逢,千杯不醉,此为巩固人际关系。
两位学者切磋经济走势,此为知识过招。
有人说我宅,我闷,我话少。那你总看手机刷知乎吧?这也是一种交流,只不过是你单方面接受别人的资讯而自己没有发声而已,但这并不妨碍你大脑中不断冒出各种赞成或反对的观点。
交流的类型不同,知识含量也天差地别。
苏美尔人多聪明,他们老早就定义:只有那些合理而广为接受的交流才算知识,其余的无非也就是菜市场的聊天八卦打发时间的产物。
怎么定义“深度交流”?
不一定说话的人非得是学者,也不一定非得交流高大上的话题。
中年妇人向同龄人吐槽孩子如何叛逆,老公如何不争气,而同龄人只是饶有兴致地听对方的家丑,或者附和一番,也开始吐槽自己老公孩子,这就是八卦。
如果两位妇人能总结孩子叛逆的模式,反思自己的教育,修正自己的心态,我觉得那就算有深度的知识交流。
为什么?
资讯不与人对话,而知识可以。知识不仅是事实,还包括事实所依附的情景,以及人对事实的认知(也就是大脑对事实进行认知,推理,分析,判断等思维)
当对话脱离事实本身,迫使聊天双方动用大脑,展开认知活动时,知识就开始现身。
那么,公司的例行汇报算知识交流吗?不算,那里只有一堆工作汇报事实。
刷知乎算吗?那要看你刷完后有没有大脑思维活动。
师徒之间的授课算吗?不算,因为对师傅来说,他只是做资讯传递,对徒弟来说,师傅的资讯可能就是资讯,也可能内化为他的知识(内化需要时间)。所以师徒交流本身的知识含量很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