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之前一篇用户需求当中提到,人购买消费一件产品时,涉及到:功能性需求,心理需求(社会象征需求,个性化需求,情感需求),人性需求。之前写的比较简单,这一篇希望能接着去深挖一下。
在对产品做需求分析时,无论是为了指导产品定位,还是为了功能规划设计,确保能够思考到人性层面的核心需求,才能更有效的达到目的,避免走弯路。
互联网利用人性的产品
直观图附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安全需求,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社交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
人性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色欲。
攀比(比别人更受关注更突出:QQ账号等级/付费QQ会员/微信排名/买卖粉丝/榜单/头条)
贪婪(各类促销/分享后获利/以高性价比为卖点)
偷窥欲(微博关注/电视节目真人秀/隐身查看对方/空间访问/无秘/朋友圈)
尊重归属感(知乎回答及点赞/小米社区参与感归属感)
独树一帜(设计良好高逼格/文艺特立独行/情怀的产品,锤子手机)
很多产品人将人性按照“贪嗔痴”、“七宗罪”、“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以指导对需求的分析。也有从人性的三大属性去分析:自然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
三大属性=自然/社会/心理这些痛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更方便、更便宜、更有效、更丰富的内容。
功能设计要找到用户的核心需求,细节设计时思考功能的核心目标,内容引导要抓住人性(“淘抢购、有好货、爱逛街、必买清单”);
实践栗子看问题
微信:回顾微信的产品发展史,会发现几次大的爆发式增长都是来自于对人性的紧密把握。
step1:微信1.0版本做免费短信,1.2版本做图片分享,直到2.0推出免费语音通话才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爆发。别人做的是语音通话,微信做的也是语音通话,但多一份情怀。
stpe2:每个人都会产生底层需要,摇一摇”的设计初衷来源于性暗示和性驱动,是沟通,摇一摇并非来自微信团队的发明,而是源于人类起源的古老传承,微信只是发现并实现了它。
step3:微信4.0版本推出朋友圈,奠定了自己的移动端王者地位,同时也达到了其对人性弱点把握的巅峰,女性天然喜欢晒,晒自己照片,博取关注来满足虚荣心;男性天然喜欢美,看美女照片,来获得新鲜和刺激。“赞”和“小红点”是万恶之源。-->二者让发和看上瘾成为晒和刷,成为了人性中的贪嗔痴,从给生活造成一种负担。
(微信团队后续推出的一系列功能,都是在贪嗔痴上瘾后,试图控制它,比如折叠微信公众号,比如可以设置朋友圈更新照片不提醒等等。一个产品对“贪嗔痴”控制力度,也决定了其生态能否健康运转,以及这个产品的生命力有多久。)
more:永恒、不朽,分享的木乃伊情节;心里满足的正能量:陌生人社交、”饥渴“在,漂流瓶、星级、虚荣心;物质上心理上;摇一摇:人人都爱做”无聊的事“;了解女性”女性的起源“,摇一摇还有”性“的驱动;微信和微博不是一家人:微博社交系,微博媒体系;微信上没有人隐身:是否在线真的不重要,作为交流平台,并不要求”即时“性,没有在线功能,给使用者更多“期待”。对方总会看到;以性能取胜:节约流量,图片压缩,语音清晰,图片质量好、流量消耗小;防骚扰;微信视频不能自动发起;给你撒谎的机会:不透露信息已读,降低收收信压力;好奇宝宝,所以长大后就喜欢窥探他人的隐私,同时保护自己。让用户简单作出决策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打造差异化产品的关键所在。填满这些时间碎片:最短时间内提取信息、在层级和分类筛选上、便捷的通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