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橝柘寺,后有北京城。
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市。
先有中山路,后有青岛港。
每个牛逼闪闪的现代化大城市,都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源头。一条中山路,百年青岛史。如果不算石砌茅草房的那几个小渔村,青岛作为城市雏形的起点,的确是从德占胶澳之后规划建设的欧人区和鲍岛区开始的,而作为联通前海栈桥和后海码头的唯一通道,这条南北通长不过1.5公里的老街,确实涵盖了自1897年之后青岛通史中内容最丰富色彩最绚丽的章节。单是从它先后几个名字的演变你也能猜岀几分:斐迭里街→静冈町→山东路→中山路。
巧的是,我与青岛的关联恰恰也是从这条街开始的。中山路93号,那幢门前一排六根柯林斯柱子的漂亮的灰色银行大楼,成了埋葬我十年青春的地方。每次我从它身边路过,情不自禁地总会抬头望望三楼南边那扇窗户,曾经年轻的我常常站在那里面往下俯瞰中山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幻想着什么时候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从建行大楼再往前走不远,也是在路的东侧,还有一座漂亮的房子,这就是中山路35号的水师饭店。它的正门位于转角湖北路17号,现在是一家名字叫1907光影俱乐部的小型电影博物馆。
问起中国最早的电影院,绝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十里洋场上海滩,错了,1907年,中国境内最早商业化公开放映电影的地方,正在青岛这里。
由海因里希亲王主持设计建设的这栋德国中古时期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面积四千多平米,1902年5月2日落成交付,到今天整好满121年了,系青岛最早的大型礼堂、最早的音乐厅,当时叫德国水兵俱乐部,青岛人俗称水师饭店。随着时代变迁,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都曾经是进岀这间饭店的常客。我今天恰巧在这里遇见一场青岛市民的婚宴。历史,真有意思。
我猜想,这里应当算青岛最早讲究建筑声学原理的建筑物,因为它虽然用了坡形大屋顶,室内礼堂上空却又加了一层纯木质弧形穹顶,增强了大厅的迴响效果。
1996年香港雨果唱片掌门人易有伍和青岛本地音乐人古光均合作,在这里录制了一张发烧唱片《西风的话》,由古先生组建并指挥的青岛爱乐少年合唱团的孩子们演唱。选这个礼堂录音,太有眼力了!
该场地声响特性像大教堂,混响时间长,非常适合“教堂风格”歌曲的录音,录音制作以雨果首创的24bit 192kHz制成CD,从而让乐迷真正感受雨果的先进录音技术所带来童年纯净悠扬的歌声,宛如海上吹来凉爽的风。
我在青岛的一个资深的音乐发烧友说,他觉得最能代表青岛声音的三首歌中,排在第二的正是这张唱片里面的一首《青岛的风》。这首由古光均创作、指挥的作品,不同的组团演唱,后来在很多国内外合唱比赛中获奖,为青岛争足了面子。
青岛的风,从海上吹来,从故乡吹来,滋润天下青岛游子,沁人心脾,勾人乡魂。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0116/4f409735181db1c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0116/f0989633106689b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0116/7c928aa9c931f2b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0116/703d8c3590d80d4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