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年需要选择的时候,可惜没有遇到你

那年需要选择的时候,可惜没有遇到你

作者: 子非鱼1843 | 来源:发表于2016-12-24 16:18 被阅读30次

    子非鱼

    机缘

    人生的多数际遇,源于偶然,某种意义是运气。可运气也是需要太多机缘。

    毕竟,无法像邓文迪遇到默多克,李亚鹏遇到王菲,田朴珺遇到王石,陈寅恪遇到梁启超王国维、杜月笙遇到黄金荣,盛宣怀遇到李鸿章,。。。。

    出身

    机缘以外,需要信息的对称性。出身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因素之一。出身有时候决定了眼界和见识。宋江的旁边需要一个柴进大官人,柴进出身贵胄,能够读懂上层人所言所行,见李师师会宋朝帝胄,必须要有柴进;毛的旁边需要周,周游学海外,出身小资,能够了解个中机缘。

    其实,我们不愿意面对出身,喜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觉。其实人一出生,强大的鸿沟已经产生,信息的不对称由此而来。造成人与人眼界、学识、思想的巨大差别,由此也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别。

    龙生龙 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大多人家依循着这种规律,甚至是依赖这种规律。现在其实仍旧如此,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你爸各种强,我爸是李刚。。。。

    关系的不对称

    在中国,或者华人社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有的时候,甚至是关键要素,往往在某些事情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亲戚,同事、同学、同窗、战友。。。。江湖中流传的是: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分过脏,一起嫖过娼。。。话糙理不糙,关系背后是是人与人依存的纽带。熟人社会靠出身、靠关系。

    抛去出身和关系,进入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我们靠什么,靠法律和规则。就会剥离人的出身和关系,当然也不全然如此,至少带来某种意义上的公平。

    如何做到信息对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以前是通过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通过读书完成社会阶层的变化,通过读书实现某种人生理想,书会给予你想要的社会评断。但是,读书本身又是一个需要艰苦磨砺的事情。同样是读书,为何有的人读出来,有的人却没有,除了刻苦努力以外,还有就是读书的深度和爱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何做到信息对称,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读社会这个大书,上海的杜月笙、哈同读懂了它的信息,这个信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对判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否则浮云遮望眼,流于表面。

    离不开的上海

    朋友问我一个问题,要不要留在上海?

    上海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套用北京人在纽约里的词,如果你爱他,你送他去上海,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你也送他去上海,因为那里是地狱。

    我说看你自己的选择,他说他想回家孝敬父母,在一座小城,找一人终老,浪漫而有诗意。他回了老家,在老家找到相对不错的工作,老家的人情世故,加上自身来自大城市,学习生活八九年,所有的生活习性和价值观都属于大城市。衡山路的咖啡,福州路的书屋,田子坊M50的小资情调、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的演艺,各大剧场的话剧、站在外滩面对陆家嘴的建筑群所带来的豪情。。。。曾经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故乡难离,回去带有某些传统情感的回报。可是真正在这里生活,才发现自己和故乡的疏离。

    曾经逃离北上广,他是名校高材生,加之性格耿直,处事待人往往令老板不开心。老板也是投桃报李,坐不来办公室,你就去各种基层(能想象到的前台等等)历练。如果从乐观的角度,别人对自己会能感受到某种善意。但是领导的这种举动却是一种类似发配戍边的惩罚。一个基础学历的人能做事情,却让一个硕士生、博士生来做。对他来说,简直是侮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上海适合他。回去两年,错失了落户,错失了那些职位,错失了很多的可能。

    但是,人生因历练而圆满,无所谓输赢,只要有体验、有成长都是赢。在上海,有他的同学、师长、朋友,可以过自己价值观相符的生活,不要再被人指指点点,呼来唤去,一切都变得自由。原来择一小城终老,或许是一种传说,人还是要有些烟火味。做物质高贵的情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后来娶妻生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看似光鲜的职业,在心理评价上,得到了疏解,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要不要留在上海

    他也是名校毕业,女友在中部城市,有一份尚可的工作。他说以他为主,女友愿意为他来上海。

    他迷茫了。是留在上海,还是远去中部找寻爱情。

    留在上海,他怕:高昂的房价,令人窒息的压力,还有难以言喻的紧张。。。他还会失去在中部的舒适感,没有亲人的城市,虽然高铁、飞机已经拉进了距离,但是不同城市带来的疏离感还是与日俱增。当然他也摆脱了拼爹做事的关系,没完没了的喝喜酒。。。。日子萎缩在喝酒和搓麻上。

    远去中部,他怕:失去上海的机会(尤其是专业上的发展和成长,上海有他的专业最牛的公司),上海的户口,小孩的上学,上海的优越感、曾经内心隐隐的梦想。。。。

    其实,人找寻无非票子和位子(马斯洛需求理论是五层,想到位子,已经越过社交进入尊严阶段,自我实现是一般人直接略过的阶段,太遥远,也不太可能触碰到)。在位子可以确定的情况下,票子自然而然到来。尤其是现在CBD几乎所有城市都一个样子,根本分不清楚上海的万达和海口、昆明的万达有什么区别,除了留恋上海的生活方式,以后可以日渐过上和上海一样的生活方式。中部没有拥挤不堪的人群,爆表的空气质量指数,没有那些个令人发指的丛林法则(当然,也未必,现在所有的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首先输入的是基础设施,其次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且凭借自己的学历和见识,在当地获得一种无比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甚至可以成为自己在当地安营扎寨、开疆拓土的筹码。这样来看,留在中部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我不能给出意见,在信息对称方面,决定的东西太多,我只能做一个倾听者,听说他的爱好是什么,未来想做什么,想要得到什么。

    至于能否诗意栖居,完全是一种心灵感受,达到与否,他说了算。

    2016年12月23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年需要选择的时候,可惜没有遇到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al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