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这里,让我们从国家角度出发,谈一谈粮食的节约与浪费问题。
每年9月29日是国际粮食损失和浪费问题的宣传日。近日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再次为各国敲响警钟: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威胁了食品安全,给全球粮食供应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世界正面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据了解,今年共有25个国家正面临着严重饥饿的风险,将至少有8.21亿人,会在夜里饿着肚子睡觉。像在非洲,有很多家庭是买不起粮食的,父母只能煮石头,让孩子们误以为还有饭,可以安心入睡。而在南亚,伴随着新冠病毒席卷而来的蝗灾,更是给已经十分贫瘠的土地带来了致命的伤害。
这些国家,正因为粮食紧缺的问题苦苦挣扎着。相较之下,我国的浪费现象更是触目惊心,令人心痛。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超过了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此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曾在《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中指出,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大约为11.7%,大型聚餐的浪费则达到了38%,学生盒饭也有接近30%被扔掉。
我们虽然生长在粮食充盈的时代,但是历史的经验都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成由节俭败由奢。在中国,袁隆平教授带领着全国人民一起努力,创下粮食年连丰产的历史辉煌。在今年,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2020年夏粮总产量14281万吨,比2019年增加120.8万吨,目前国家粮食储备量居于全球第一。但是,即使是在丰收年,我们也不能高枕无忧,应当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正所谓“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如果我们依旧我行我素,大手大脚,浪费粮食,那么总有一天,饥饿与贫穷会来到我们的身边,届时悔之晚矣。
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珍惜粮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我们每年的粮食都是有限的,如果人人都浪费,不仅对不起粮食工作者的辛劳付出,更损害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相反,如果人人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就是在“增加”粮食,保证我们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惜衣有衣,惜食有食”,过去衣食缺乏的年代如此,如今仓粮丰盈更不能够忘记这一点。
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爱惜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五谷杂粮联结的是炎黄子孙的家国情怀。小小的一粒粮食,不仅承载着人类的生生不息,更传承着一种中国文化。以前收割完麦子,大人们会带着小孩到田里捡拾惠子,待捡拾完之后,才会把鸡鸭放进去啄食;在吃饭的时候,如果有米粒掉在餐桌上,大人们会让我们夹起来吃掉,并教育道:“能吃桌上餐,方当父母官”;2013年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兴起的“光盘行动”,呼吁大家一起来珍惜粮食,反对铺张浪费,将盘中的食物吃光,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不断深入人心。
行胜于言,成在实干。国家繁荣,社会安定,民族自强,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树立节粮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珍惜盘中餐,让餐桌文明的清新之风吹遍身边的每个角落。
我们要争取做节约粮食的践行者,让这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正所谓“习惯之初如蛛丝,习惯之成如绳索”,从日常的点滴小事做起,有“刚刚好”意识,点菜时应适量,避免铺张浪费。餐饮商铺也应当合理优化管理制度,做好精准供应,推行小份菜,合理膳食,荤素搭配,均衡营养,让节约与健康同行。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社会“食”尚,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