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两难问题,纠结不出结果,怎么破?

两难问题,纠结不出结果,怎么破?

作者: 青鸟啾啾 | 来源:发表于2017-04-27 16:49 被阅读61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下面这个段子?

    某国际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非洲学生问:什么叫食物?

    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

    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

    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我们把这当做一个笑话看的同时,也不禁觉得,说的有道理,也反应了一些问题。比如,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可见,在“标准答案”教育下的我们,缺乏“自我意见”建立的意识和能力。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很喜欢“思考”,却不懂该如何思考。面对问题时,总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在心中掂量该如何抉择,辗转反侧到天亮,却很难给自己一个明确答案。这算得上是典型的“纠结”。

    “纠结”,意味着,至少有两种意见或想法,像两队实力相当的拔河队伍,互相牵制拉扯,难分胜负。自然,“纠结”常常都成了“无用功”。

    图片来自网络

    2

    记得,自己当时生完孩子后,面对到底是一个人带着孩子去济南工作,还是辞职留在西安当全职妈妈这个纠结的问题时候,就是如此,。那种感觉,像被吸入了一个无边的黑洞中,深不见底,不知所措。

    最终,我说服自己,既然没人帮忙,就自己带吧。不然呢?

    此后,和一个多年未见的老友聊起来,才解开了自己心中疑惑。

    对方问我,你现在干什么工作。我说,家里没有长辈帮忙带孩子,没办法,现在全职家庭主妇在家带孩子。对方开玩笑着说,那把你娃放我这里,我帮你带。我回答,算了,自己的娃还是自己带吧。对方笑着说,看吧,这和有没有人帮忙是两码事。

    对方的一句话,拨云见日,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心中“隐隐的直觉”才是最在意的事,而自己却总拿客观理由来说服自己。这样被说服结果,连自己都无法信服,无法心甘情愿地遵从。

    人生漫长,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常常会有这样置身“十字街头”茫然无措的时候。缺乏“自我意见”建立能力的我们会转向他人寻找答案。在面临工作、学业、情感等问题时,要么听从家人安排,要么听师长建议,更有甚者,还有向情感热线寻求帮助的。

    只是,他人的建议是别人头脑思考出来的结论,无法代表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想法,又何谈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呢?

    图片来自网络

    3

    自知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最近专门读了一本讲如何“独立思考”的书——《哈佛的六堂独立思考课》。抱着学习的心态,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看,记读书笔记。

    《哈佛的六堂独立思考课》作者,狩野未希,是庆应义塾大学、圣心女子大学、商业突破大学讲师。同时,作者也是儿童思考力教育推动委员会代表,创办了小学生思考学校。

    在这本书中,狩野未希对比日本与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在哈佛大学提倡的自我意见建立法则和批判性思考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为意见找根据”“区分事实和意见”“推敲自己的想法”等“自我意见”建立的六个步骤。其中,在每个步骤中,狩野未希都引入职场应用实例,一步步教给读者如何建立自己的意见,实现彻底思考。

    不难想到,这样一位教授如何“独立思考”的老师,所作作品,也是纲举目张,清晰分明。或许,因为作者也教小学生,在书中也强调逻辑关系,但没有什么“内涵”“外延”此类的晦涩概念。整个书的语言叙述,简洁而不简单,该重点强调的绝不带过。

    4

    看《哈佛的六堂独立思考课》,可能会发现其中有大量“手把手”的练习案例,会以为这些思考只适用于工作中。其实,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独立应用于生活中。

    生活中,面对一个两难问题,我们常常纠结不出结果。这时候,可能会问自己,我到底“在乎”的东西是什么?弄清楚了,答案自然明了。

    难就难在,我们经常不知道自己心里最在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或者,心里隐隐觉得“有问题”,却不知道究竟是什么?

    《哈佛六堂独立思考课》最后一章《发现“问题”是“思考”的开始》中,就教给我们如何觉察到自己重视的事物是什么?

    一、发现心中的“芥蒂”感。

    狩野未希在分析英美人与日本人思考方式不同的时候,强调了这样一个问题。

    与英美人相比,日本人对于“不太对劲”“好像不太能理解”的感觉,常常有置之不理的倾向。

    作者所说的这种倾向,也同样存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中。或许,我们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也或许我们更愿意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有礼,而不愿意打破砂锅问到底追个究竟。

    记得在一些培训上,明明自己听的云里雾里,不明所以,当老师问:是否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却没有勇气站起来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把“芥蒂”的感觉放在心里,置之不理,就是放弃了一次解决问题的思考机会,还有可能会引发后续其他问题。

    二、不压抑“芥蒂”,承认它的存在。

    当心中出现“芥蒂”感时,追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忧虑情绪?自己不接受的心情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作者这样鼓励大家,“觉察自己心中感觉“好像哪里不对劲”后,接着便尝试“在积极的层面上对自己任性一点,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心情,认同自己或“讨厌”或“担忧”“生气”的心情。

    三、思考这种感情从何而来,寻求它的本质和根据。

    在这里,作者也在书中有具体案例一步步分析,找出情绪本质和根据。

    简单而言,就是在每个环节的答案前面问“为什么”,遵从自己内心真正的答案,就能找到真相。

    拿自己前面是否辞职的事来说。之所以纠结的根本是因为担忧,不知道自己辞职后,没有经济收入后,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呢?因为怕自己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什么会怕找不到合适工作?因为,有了孩子,找工作时要考虑能照顾孩子接送问题。而两者兼顾,的确很难。为什么很难呢?因为自己没有优秀到不可或缺。的确没有能找一份既可以兼顾工作和孩子的能力。这样一步步追问,就明白,工作和孩子都是自己重视的事,想要两者兼顾,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在当前的情境下,照顾好孩子和家人的同时,提高自己就是当务之急。

    现在看起来,清晰的真相,我花了两年的时间,走了很多弯路才明白。想明白了,不拧巴了,自己和自己,和家人的矛盾也少了很多。最重要的是,生命不再继续浪费在毫无意义的纠结上。

    四、承认“xx对自己来说很重要”。

    在这部分,作者提醒大家,无论最终自己在乎的事是什么,哪怕是看起来“差劲”,只要没有违背社会或伦理,就坦然承认它对自己重要就可以了。如果无法坦然面对,就无法注意到真正重要的事。

    此外,我们也可以探究自己内心“感觉好”的情绪,问问自己“感觉好的本质是什么”。

    “不管是负面情绪或是正面情绪,你都应该如此,通过这种方法直面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重视的事物。”

    “了解自己“重视的事”,并多了解自己,在持有自己的意见上,也是个不可缺少的态度。”

    除此之外,书中介绍的“一人辩证法”和“单人头脑风暴”也可以很好地终结“纠结”。

    写到这里,我想,对于职场人士而言,建立自我意见可以在职场脱颖而出。而对我这样远离职场的人来说,建立自我意见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想法,坦然面对,从而让生活不再拧巴。这对自己来说,也算是功德一件吧!

    昨天刚看完这本《哈佛六堂独立思考课》,恰好老公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书适合他看的。我两眼放光地看着他说:“有一本,很适合你这样纠结的人,能让你所有纠结有个结果。”

    如此,也就有了这篇文章的标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两难问题,纠结不出结果,怎么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hn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