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公无渡河》是汉乐府《相和歌辞》之一,又叫《箜篌引》。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据说是朝鲜津卒(管理河流渡口的小吏)霍里子高之妻丽玉所作。霍里子高早上起来划船,见一老翁披发提壶,横渡河流。老翁的妻子在后面制止他,他不听,终于被河水淹死。他妻子就用箜篌弹奏此歌,曲终也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把此事告诉了妻子丽玉,丽玉乃用箜篌仿其声而作此曲。故名《箜篌引》。
《公无渡河》是汉乐府里最短的歌辞,和汉乐府最长的《孔雀东南飞》同是写夫妇的殉情之作。
这首歌辞总共只有四句,明白简洁,但其情调则悱侧凄怆,蕴藉深厚,直入于人类心灵的深处,表达了一位妇女对亲人的真挚感情。面对着咆哮的无情河水,她长歌当哭,继以身殉。这个惨剧,似乎能够向人们提供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要慎所往,尤其是在世态无常、前路莫测的关头切不可轻举妄动,以免招致祸殃。这也是能引起人们共鸣的重要原因。
全诗四句,一气呵成,每句一顿,每顿愈深,叙述出悲惨事件的完整过程,造成回环往复、缠绵凄恻、沉痛莫名的艺术效果。体现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这首诗十分耐人回味的或许不是告诉人们要“慎为”否则将招致灾祸,而是它独特的主题,
可以说,很疯狂。它的主题是死亡。
“在追求中庸的中国文化中,它以疯狂和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令人战栗。”
既知道前方是死亡,但依旧不顾,这一种执着是一种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要与命运做无望的斗争。
“公竟渡河”……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执着?到底有什么东西让他拥有了超越了死亡的精神力量?无从得知。这也是对渡河人的质疑。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是无法避免并且已知的悲剧结局。然后又回到原点——到底是什么驱使着一个人着急的奔赴死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