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军对于教学的态度
多年来,李凤军深切地体会到,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天职。在学校教育中,教书活动从来不是孤立的。古人讲“文以载道”,就说明了教书与育人是高度统一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精神风貌的形成能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多年的教学中,李凤军也深深体会到,教师要在育人上取得主动权,必须在教学上和学术上树立威信,赢得学生的信任。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学生对教师建立了信任,才能通过教书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教书育人,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崇高事业。因此,“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就成为教师人格的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
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就必须在做人上站得住脚,而做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因此,教师必须注重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和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做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教”离开了“学”就没有对象;“学”离开了“教”就构不成教学过程。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只有“教”与“学”的结合, 教师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实际技能和思想品德转化到学生身上,使之成长成才。教师之所以要坚持教书育人,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是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客观要求,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要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很不容易的。这就要发挥我们 教师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就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师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三个环节。自我认识,就是对自己教书育人的状况和水平进行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可以使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估价李凤军说既不妄自尊大,又不自卑丧志。自我认识,可以通过三种“对照”来进行。教师用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结果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来对照,找到主观愿望同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三是“榜样对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