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在微信和微博里记录生活里美好的一部分,如吃到的一顿美好早餐,新发现的一条美丽的小路,刚看到的一本好书,旅途中的见闻,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见解……希望日后回忆起来,我的人生有迹可循。
记录的习惯是从青少年养成的,小学时收藏小物件,比如糖纸、明信片、贺卡,后来中学时喜欢写日记,现在比以前方便多了,有微信微博可以随时记录,还有朋友会跟你互动交流。
我发的一张早餐图片,有人评论“日子过得很滋润很奢侈嘛,早餐都吃得这么好”。其实只是一顿必胜客的早餐,三十多元而已,工薪族人人消费得起,也不是每天吃,天天吃也腻了,但是某个节假日的早晨,带着美丽的心情去吃一顿,会感觉生活无限美好。况且,早餐本来就应该吃好。
我发的一组早晨6点钟的山景图片下面,有人评论“到哪里去玩了?这么爽”。其实我只是在家附近跑步爬山,我喜欢“开发”不同的路线,发现不同的景色,就用手机拍照记录下来。2013年初,因为身体和经济考量,在现在这个区域买了一个小窝,这里远离市区,配套设施远远没有市区方便,被很多朋友称为农村,优点是人口密度低,空气好,风景优美,踩单车可以独享宽阔的绿道,周末看书可以独享大草坪,山顶双盘几乎无人打扰。
一组很美的朝霞图片,有人问“又在哪里去露营了?有车就是好啊”虽然我曾经不止一次去户外露营,但其实这次,我只是起床比较早,看到阳台的朝霞很美,就随手拍了发了。况且,没车的时候,我也参加户外活动去露营,其实露营跟有车没车无关,跟心情有关。
面对我拍下的书中的精彩片段,更有评论“怎么还有时间看书啊,每天都累得不行,拿着书就睡着了。”
每每我看到这样一些评论,心里都禁不住有一些难过。吃得好一点,欣赏点美景,偶尔看看闲书,留点时间关照自己的身体和内心,这些一点都不过分的要求,何时却成了一种奢侈。
这些评论人里有我的朋友,也有同事,还有更多一面或几面之缘的熟人,大部分生活在深圳,也有生活在三线城市的,基本都衣食无忧,大部分都比我经济实力雄厚。
我想他们和我一样,内心有种种美好的需求,等待被满足,只是常常疲于应付一件件的眼前事,或者把工作、孩子、爱人、老人排在前面,等轮到满足自己的时候,时间已经没有了。
我并非空闲时间真的很多,只是我把满足自己排在了前面。
想起《三个人的天堂》里,作者女蛙姐姐(作者博客点这里)的一段精彩论述:
“……女人的三个最重要的角色,‘母亲’、‘妻子’、‘自己’的排序,这个问题太关键了,直接决定了我以后如何做女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我把‘自己’排在第一位,把‘妻子’排第二位,把‘母亲’放在第三位。
我觉得,一个女人,永远不能忘了自己,无论是为人妻还是为人母时。
我觉得,只有做好了“自己”,才能做一个好“妻子”……才能教孩子如何做一个好女人或好男人……才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的家。”
当时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思考了好久,她的话不太符合传统社会“先人后己”的道德教条,但却道出了幸福的真谛。
不仅是女人,任何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不先满足好自己,让自己有快乐和智慧的能量,根本无法扮演好其他的角色。任何关系的实质,都是能量的沟通与互换。自己有快乐,才能给予快乐。自己有不满,必然给予外界抱怨。只有“我”满足了,我才能无条件满足你。身在,心也在,这才是高质量的关系。
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今天,我们的需求早已不限于吃饱穿暖,而是倾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
也许是买一个名牌手袋;
也许去国外看看世界;
也许是吃遍天下美食;
也许是想周末美美睡个懒觉;
也许是想每年和父母多住几天;
也许如我一般,想多找几条美好的小路走走;
……
无所谓雅俗高下之分,只是每个人内心的需求不同。
任何人,听从内心的召唤,好好满足我们内心的愿望,并不过分,毕竟人生苦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