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经常自称为文艺青年的人都是伪文青。说实话,刚刚看到这句话时我是拒绝的,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我喜欢写诗,喜欢音乐,更喜欢畅想,而且甚至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当我在百度上查阅“伪文青”三个字的意思时,感到了丝丝的羞愧,我这个经常在朋友圈里发表一些诗歌,并且自称文青的人被这三个字狠狠的打了脸。

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文艺青年是那种不修边幅,不爱交际,经常抱着个吉他或书静静的这么一个人,就像海子和朴树。而我刚好很巧妙的避开了这些形容词。我酷爱装扮自己,每次出门之前都得对着镜子弄好久的头发,直到我满意为止。而且我也很喜欢交际,不太经常读书…… 好吧,我承认自己是伪文青了!

我没有读过村上春树,第一次听说他的时候也是因为一部日本动漫电影,可我从不看日漫。但好像90后文青的标准就是要读村上春树的书,我只知道他是个日本老头。我也不读张爱玲和徐志摩,我总觉得他们的作品都太矫情,不太适合年轻人。年轻人不是应该抛弃一切烦恼勇往直前吗?相比而言,我更喜欢毛主席的诗词,气势磅礴大气。毛主席他老人家年轻的时候算是文青吗?总之不是愤青。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种文艺青年。是时候普及一下在百度词条上文艺青年的概念了,文艺青年是指喜欢文学和艺术的年轻人,那这么说来,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文青。而真正意义上的文艺青年是要有输出的,以感受为导向,对于一些事物都有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可以教化于人。伪文青的概念是干着和文青一样的事,目的只是为了装十三。我们人人都讨厌弄虚作假,对“伪”的东西表示深深的反感,所以大多数人都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伪文青。

装十三怎么了?难道伪文青有什么不好吗?
身为伪文青的我要为它正名,人畜无害的伪文青不应该被妖魔化。人难道不需要去装吗?当然是包装而不是硬装。一个人为了面子而去装的更加积极,装起来就不会停,久而久之他就真的成为了积极的人。我们没有文青那种高层次的境界,但倘若伪文青多一点,这个社会读书学习的气氛就会更浓一些。伪文青的装只要不建立在损坏他人的利益之上,还是可取的。

其实伪文青没有什么错,但是被商业包装到不负责任就不对了。都说豆瓣、知乎是文青与伪文青的聚集地,一些被商业包装的伪文青写字不负责任,遭到一些社会知名人物的斥骂。若是“伪”到道德全无,那已不属于伪文青这个行列,只能称之为“伟(伪)人”,希望各位同类们都自律。遇到这种情况大家也一定要认真辨别,千万不要一杆子打死。

此时我已想不出更多文字,毕竟知识有限。综上所述,伪文青的我想用一句超文艺的话来做个结尾,不过以我的水平可能会烂尾,大家多多担待。涂磊说:“如果他装,那就是装。如果‘不装’,可是他自己说‘不装也是一种装’”。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