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PJ空中天使—美国空军救援小组 U.S.A.F.Paraescu

PJ空中天使—美国空军救援小组 U.S.A.F.Paraescu

作者: 艰难一日 | 来源:发表于2019-03-21 12:16 被阅读0次

    美国空军救援小组 (U.S.A.F.Paraescue Jumper) 隶属美国空军的特种战术中队 (SPECIAL TACTICAL SQUADRONS,STS)。

    美国空军特种部队是由特种飞行部队和特种战术部队两大分支构成。特种飞行部队汇集了飞行学校里的精英,他们能够灵巧地驾驶各种飞机穿梭于战地之间,完成运送、支援、掩护、侦察等复杂的飞行任务,同时也为美国联合特种司令部下设的其他特种部队提供空中渗透的技术支持,特种战术部队则是以天空为舞台、以地面为平台的特种作战部队,他们主要负责人员的搜索救援、战场空中掩护、战地空中交通的协调和疏导以及天气气象评估等任务。而在这些特种战术部队中,伞降救援部队(Paraescue Jumper)最为著名。


    其主要负责战时非战时多种环境情况下的紧急搜救的任务,作为一名PJ 成员除必需具备快速垂降、跳伞、潜水、野外生存、特种作战等各项知识技能外,还需是经过临床实践的医生。

    PJ的座右铭" That Others May Life"---只要有可能不计代价的施救      战时PJ主要扮演后援的角色,拯救在战争中因意外落入敌战区或战机被击落而生还的我方人员,原则不作直接的火力对接;战区救援资料图: 配合三角洲队员抢救伤员 在阿富汗山区特殊地形拯救人员 在伊拉克战区拆毁战机重要部件 为伤员标注病情等级,便于先后抢救 护送阵亡将士遗体返回

    护送阵亡将士遗体返回

              非战时对国内或国外针对性的灾区救援,以及特定设备打捞、人员搭救(美国太空总署的宇航员或航天飞机的相关设备在返航后的救援、打捞任务就是由他们承担的)。

    国内外灾区救援资料图:

    援救坠崖人员 对灾区儿童进行急救


                                                                    成长历史:

    伞降救援队于1942年成立,战斗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43年8月,一架载有20多名人员的C-46运输机因为机械故障在中缅边境附近坠毁,其中21人在飞机坠毁前跳伞,落入了中缅边境的茂密丛林中。要救出这些幸存的机组人员必须使用同样的方法将救援人员送入那片区域,这是当时唯一的选择。中校当.弗莱金纳和另外两名医疗救护人员志愿接受了这个任务,并顺利地找到了幸存者。他们得到了当地游击队员的帮助,成功的使受伤的机组人员在游击队的营地得到了及时救治。

          PJ人员的训练科目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伞降救援人员的出现而不断演变、发展、完善起来的。二战期间,主要强调的是伞降渗透、陆地定位导航,以及战地紧急救生等方面的训练,二战后,伞降救援训练成为一套系统化编制的训练科目和教程,内容被加以规范和改进:1950年代,第2156空军伞降救援队首先开展了特种作战性质的伞降救援训练,并在佛罗里达州开始了相关的长期训练选拔工作;1960-1970年代的训练主要强调战地救护的时效性和专业技术的强化提高,同时海洋平台的紧急伞降救援被纳入训练课目;1975年,伞降救援训练学校取代了先前的特种医疗救护定向培训中心,并且以提高人员生还比率作为培训的主要目标;

    1980年代末,伞降救援训练学校的课程得到了具体、详细的划分;1988年,伞降救援课程被划分为独立的6大分支,包括医疗行动任务、高级战伤护理、空中运输状态下的手术处理、战地手术处理、团队管理以及战术提高等内容。如果想成为合格的伞降救援人员就必须顺利通过所有6门课程的考核;1989年,内科紧急处理内容也被安排进了伞降救援课程中,无疑有助于提高行动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团队管理训练中,强调指挥队长需要掌握卫星移动通讯装置的准确操作和使用,同时小组行动要掌握快速运输车辆或其他运载工具的使用,这一点通过巴拿马军事行动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和检验;进入90年代后,伞降救援人员已经具备了在前线战区的快速渗入、临时救助、快速转移的综合协调能力;1992年,伞降救援人员课程设置中安排了夜间行动训练,以保证行动人员可以执行全天候的任务。同时个人武器装备使用训练被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档次,加强了战区的实战模拟训练,以及行动人员对各种武器的操作训练;1993年,全球定位系统被引入课程中,这使伞降救援人员如虎添翼,他们可以很快地定位搜寻救援目标,同时根据地形位置作出最佳的行动救援方案。每一名伞降救援人员都要接受专业技术战术学校的训练。

    要想成为一名空军伞降预备学员,首先要通过严格系统的选拔考试。招收对象必须是美国现役男性军人,他们的体能要求是:一天内完成1.5英里限时长跑,1000m的限时游泳和25m的潜泳应试测试,以及引体上向、仰卧起坐、俯卧撑等综合体能测试。每个项目均设定了最低底线,只有达到了最低要求,才能成为伞降救援预备学员,随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系统和艰苦的训练科目。

          预备学员首先要在德克萨斯州接受10周左右的体能强化训练,以使试训人员具备合格的体能素质来完成日后的训练,同时也会淘汰一批心理素质和体能不合格者。在完成体能强化训练后,学员会参加在陆军特种空降学校和陆军战术潜水学校进行的为期7周的训练,这些训练主要是培养行动人员渗透进入敌后以及如何接应被救援人员的能力。然后他们将要完成空军基础求生训练和自由伞降训练,这是对他们前一阶段训练基础的提升,同时为日后进行伞降救援训练奠定技能基础。此后,他们将开始42周的系统训练课程,包括22周的特种作战医疗救护课程和20周的伞降救援救护专家课程。期间空军特种战术训练课程将会贯穿始终,以保证他们在敌后实施紧急救援撤离时,具备相应的战术和特种作战基础知识来面对突发情况。

    空军伞降救援队队员数量虽然只占整个空军特种作战人员的很小一部分,但是他们却担负着世界范围内的紧急救治任务。伞降救援部队分为3部分:

    一部分划归为第352特种作战联队,驻扎在英国米尔登霍尔空军基地,属于美军驻欧洲特别行动司令部的空军部队,其中下设一个321战术中队为伞降救援中队;一部分划归为第353特别作战联队,驻扎在日本冲绳空军基地,属于太平洋特别行动司令部的空军部队,下设320战术中队负责伞降救援任务;还有一部分划归为第720特别作战联队,驻扎在佛罗里达州赫然伯特空军基地,下设一个特种战术大队,作为全球范围内美国空军特种作战部队的补充和枢纽。所有伞降救援队同时接受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和空军特种作战指挥系统的调遣。

    载具

    空军特种飞行部队为伞降救援部队提供两种类型的战术飞行工具:短途低空渗透性质的运输直升机和长途高空渗透任务使用的运输机。短途低空渗透性质的运输直升机一般由MH-53J/M"铺路微光"Ⅲ/Ⅳ型和MH-60G"铺路鹰"担当。

    MH-53J/M"铺路微光"

    MH-60G"铺路鹰"

          其中"铺路微光"的运载能力、续航能力、夜间识辨能力以及导航能力具有出色的实战表现,并且机型可以根据具体任务进行临时性的改装和换装。机身两侧装有轻型火力支援系统,可以满足敌后运输和快速渗透、撤离所需的相应低空支援压制火力。该型直升机配备的雷达规避系统和地形识辨系统可以在恶劣的天气状况下为飞行员作出最佳方案选择。该机可以进行空中加油,提高了续航能力,其降落地点可以为舰艇甲板等简易环境,从而满足了空军伞降救援队在复杂任务环境下的需求。"铺路鹰"直升机则是在美军现役"黑鹰"直升机基础上进行改良和技术更新而推出的新一代特种用途作战直升机,机型较"铺路微光"小,但功能不相上下,更适合在敌后地区执行快速渗透和转移撤离任务,而且对降落场的要求更低,适合在城市环境下执行特种飞行任务。"铺路鹰"直升机还加入了导航和反跟踪方面的新技术,可以在更多空域条件下躲避防空火力的追踪和袭扰。

    长途高空渗透任务使用的运输机一般为C-5型和C-141型运输机,两种运输机均可以提供长距离续航空中加油能力,同时,承担为空军特种飞行作战部队运输特种任务直升机的运载任务,

      伞降救援队执行任务的基本程序是:一方飞行员坠机后发出求救信号,伞降救援队员根据信号确定飞行员所处地点,使用直升机快速接近目标。如果敌后区域的降落条件允许,可以进行低空降落,快速释放机内的伞降救援人员,以最快速度完成救援运输任务。在没有适合的降落区域时,选择低空投放滑降缆绳,伞降救援人员快速滑降进入该地域,在其他特种作战直升机的空中火力掩护下,使用绳索对人员和其他目标实施快速救援,以在最快速时间内完成任务。

                                                                                                装备

      考虑到空军伞降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可能与敌方部队交火,所以每名伞降救援人员除了携带必要的医疗紧急救援物品以外,还配备有齐全的单兵作战装具和武器。伞降救援人员使用高速防撞头盔和伞降专用头盔作为个人滑降保护装置。高速防撞头盔的优势是质量轻,防冲撞效果好,佩戴舒适,深受空军特种作战人员喜爱,但是不防弹。而伞降专用头盔是在飞行员头盔基础上改良而成,简化了飞行员头盔的通讯装置,摘除了氧气呼吸装置,加装了夜视仪使用的通用镜桥,可以提高夜间作战能力。

    PJ装备开放日展示资料图:

    进入1990年代后,美国鹰工业战术装具公司(Eagle Industry)特别为空军特种伞降救援人员开发了一套多功能的伞降救援专用单兵装具。该套装具的包具设置在腰腹部,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滑降动作。大容量、通用尺寸的弹匣包可以一次携带8个容纳30发5.56mm枪弹的弹匣,或者是6枚40mm榴弹。该装具的后背设计有一个可以快速拆装的多功能工具包,可以存放医疗用品,不需要时可以将其卸除。空军伞降救援人员在行动中多使用M4A1卡宾枪和M203榴弹发射器组合的单兵武器,这是考虑到在救援过程中他们可能和敌军交战,为了保证伤员顺利快速撤离,既需要有步枪的点杀伤火力也需要有枪榴弹的面覆盖火力而配发的。

    在越南战争期间,伞降救援队队员几乎每天都要乘坐飞机冒着北越部队严密的防空火力,穿越越南的丛林,前去救援坠机的美军飞行员和需要紧急撤离的陆军部队。美国空军在越战期间一共颁发了19枚空军十字奖章,其中10枚颁发给了空军伞降救援部队成员。伞降救援部队队员除承担救援坠机人员的任务外,还有一项特别的任务:救援美国太空总署返回地球的宇航员。1966年3月16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在"双子星8号"飞船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两人果断决定放弃飞行计划,驾驶飞船在太平洋迫降。由于事发突然,美国太空总署并没有周全的营救计划,因此采取了临时救援计划,命驻守在日本冲绳岛的美国空军伞降救援人员前往救援。直升飞机携带着3名救援人员准时出现在降落场附近,按照计划快速伞降进入大洋并启动浮力漂浮装置,并一直陪伴着两名宇航员,直到一艘海军驱逐舰在3小时后赶到现场。直到今日,伞降救援人员依然和美国太空总署合作进行返回人员搜救工作,同时这也成为他们必须的训练科目。

    海上救援资料图:


    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空军伞降救援队和海军海豹特种部队合作执行人员"作战搜索救援任务"(CSAR,Combat Search And Rescue),主要是确保在科威特和伊拉克领空执行空中打击任务的美国飞行员和其他多国部队飞行员在被击落的情况下,可以紧急逃生并得到救援。当时海豹特种部队抽调一部分人员负责飞行员落水后的救援工作,而陆地上的救援工作则完全交予了空军伞降救援队队员。他们曾经在高度危险的敌占区营救出了被击落的F-14战斗机的导航员,并且还负责向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族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1993年8月底,一支伞降救援队跟随美国联合特遣部队前往索马里进行"重建希望"维和行动。10月3日,一架黑鹰直升机在敌军控制区坠毁,两组搜救人员立即乘坐黑鹰直升机前往事发地点,他们到达坠机地点后,和已经赶到的游骑兵特种部队建立了保护飞行员的临时防线,同时救援人员爬入已经变形损毁的机舱内,为有生还可能的两名机组人员进行临时外科处理。由于索马里民兵火力异常强大,数名伞降救援人员和机组人员被困在飞机残骸内,但是接受过严格训练的伞降救援人员根据当时的情况,很快稳定了受伤机组人员的伤势,并且和外面的临时防线一起保护机组人员,直到后续救援车队到达后才撤离。事后,由于伞降救援人员的杰出表现,他们分别被授予了优秀服务奖章和空军十字奖章。他们的行动证明了伞降救援人员在战时条件下,不仅具有出色的紧急救治能力,同时还可以担负起过硬的战术作战任务。

          1995年,美国出动伞降救援队前往波黑地区成功营救了被困数天的F-16飞行员,当时的救援行动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震惊和轰动,不少国家惊讶地看到了美国战区协同搜索救援技术的完整框架和具体战术协同方面的超前之处和优势。被困数天的飞行员在极其准确的定位信号跟踪下,仅仅几分钟时间就在伞降救援人员的掩护下快速撤离了敌后地区。

    2001年,美军开始在阿富汗进行反恐作战,伞降救援队又得到了新一轮的任务。2001年11月2日,一架美军直升机因天气恶劣在降落过程中受到严重损伤,机组人员生命垂危。美军指挥部令伞降救援队队员乘坐两架直升机将身处险境的飞行员和机组人员撤离该地,以避免熟悉地形的敌人捷足先登。可是其中一架救援直升机同样因恶劣的天气而出现严重的机械故障,并导致4人受伤,另一架直升机只好放弃原定计划,尝试了很多办法后最终成功救起了这架救援直升机的机组人员。同时这些伞降救援人员获悉,他们的救援目标已经被美国海军出动的作战飞机彻底销毁了。

    援救"林奇"行动

            在2003年的第二次海湾战争期间,由伞降救援队队员参与的援救"林奇"行动,最终圆满结束。当时的伞降救援部队作为突发情况处理人员随时待命于地面援救部队。他们作为其他行动人员心理的最后依靠,给了他们以自信和成功的信念。

    作为带枪的天使,有流血的时候也有流泪的时候,但信念从不放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PJ空中天使—美国空军救援小组 U.S.A.F.Paraescu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qqvqtx.html